【单选题】【消耗次数:1】
一国国际收支顺差会使 ( )
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增加,该国货币汇率上升
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减少,该国货币汇率下跌
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增加,该国货币汇率下跌
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减少,该国货币汇率上升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是指对一国货币的投机导致该国货币贬值过迫使该国货币当局通过急剧提高利率或耗费大量储备保卫货币的情形。
①  信用危机
②  外汇危机
③  利率危机
④  货币危机
【单选题】 从短期看,( )是影响该国货币对外汇率的直接因素。
①  一国国民收入
②  一国国际收支
③  一国经济状况
④  一国贸易状况
【单选题】 若一国货币汇率高估,往往会出现( )
①  外汇供给增加,外汇需求减少,国际收支顺差
②  外汇供给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国际收支逆差
③  外汇供给增加,外汇需求减少,国际收支逆差
④  外汇供给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国际收支顺差
【单选题】 若一国货币汇率高估,往往会出现
①  外汇供给增加,外汇需求减少,国际收支顺差
②  外汇供给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国际收支逆差
③  外汇供给增加,外汇需求减少,国际收支逆差
④  外汇供给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国际收支顺差
【判断题】 汇率直接标价法是以本国货币为单位货币,以外国货币为计价货币。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货币对他国货币的汇率 ( )
①  绝对固定,没有一点变动
②  基本固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③  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
④  是由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活动决定的
【单选题】 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货币对他国货币的汇率( )
①  绝对固定,没有一点变动
②  基本固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③  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
④  是由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活动决定的
【单选题】 一国货币升值通常会引起该国的外汇储备( )。
①  数量增加
②  实际价值增加
③  数量减少
④  数量不变
【判断题】 从长期来看,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该国货币对外比价的基本因素。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纸币制度下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基础是
①  金平价
②  铸币平价
③  纸币实际代表的价值量
【判断题】 国家货币制度由一国政府或司法机构独立制定实施,是该国货币主权的体现。
①  正确
②  错误
随机题目
【多选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十三条规定,各少数民族均有()的自由。
①  A.发展其语言文字
②  B.分裂民族团结
③  C.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
④  D.保持或改革其宗教信仰
【多选题】 2014年4月27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新疆考察,反复强调:发展仍是解决新疆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切实抓好。发展要落实到()上。
①  A.改善民生
②  B.惠及当地
③  C.增进民族团结
④  D.捍卫社会稳定
【多选题】 我国有56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汉族主要分布在()。
①  A.东部地区
②  B.中部地区
③  C.沿海地区
④  D.边疆地区
【单选题】 中央第四次民族工作会议召开的时间是()。
①  A.2009年
②  B.2011年
③  C.2013年
④  D.2014年
【单选题】 西藏和新疆开始出现民族关系恶化迹象的时间是()。
①  A.20世纪50年代后期
②  B.20世纪60年代后期
③  C.20世纪70年代后期
④  D.20世纪80年代后期
【单选题】 中央第四次民族工作会议在坚持反对大汉族主义的同时,把“地方民族主义”改为(),这一点值得关注。
①  A.“大汉族主义”
②  B.“大民族主义”
③  C.“狭隘民族主义”
④  D.“区域民族主义”
【单选题】 中央第四次民族工作会议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如何坚持和完善,提出了一些全新的提法。其中,提出要“坚持民族因素和()因素相结合”。
①  A.文化
②  B.身份
③  C.区域
④  D.政治
【单选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在()建立的一项基本制度,在我国的民族话语体系居于核心地位。
①  A.20世纪30年
②  B.20世纪50年
③  C.20世纪70年
④  D.20世纪90年
【单选题】 2009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民族工作部分的表述是()。
①  A.要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
②  B.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  C.加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教育。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④  D.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单选题】 中央第四次民族工作会议把()作为民族团结的核心内容,纳入“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战略任务”,这也为我国编写中小学民族团结教材指明了方向。
①  A.“爱国主义教育”
②  B.“民族差异教育”
③  C.“民族特色教育”
④  D.“民族社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