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消耗次数:1】
父母对成年子女的扶养是特定条件下的义务,必须符合哪些条件( )
成年子女因自身心理或生理的客观障碍和短期内学习条件的限制,没有劳动能力或独立经济来源,确实需要
成年子女希望父母扶养他们
父母在现实条件下有这个能力,必须要同时具备才行
无论父母是否有这个能力,只要子女需要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多选题】 关于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扶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  扶养时间的长期性
②  扶养内容的复合性
③  扶养责任的无条件性
④  义务履行的自觉性
【多选题】 孙子女、外孙子女对祖父母、外祖父母尽赡养义务是有条件的,条件包括?
①  孙子女、外孙子女有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抚养成人
②  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子女已经死亡或虽未死亡但无力赡养
③  祖父母、外祖父母无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
④  孙子女、外孙子女有负担能力
【单选题】 下列关于父母子女之间的扶养,表述错误的是?
①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扶养是无条件的
②  父母对成年子女的扶养是有条件的
③  成年子女赡养父母是无条件的
④  成年子女赡养父母是有条件的
【单选题】 我国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 )。”
①  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②  子女有赡养扶助年老父母的义务
③  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④  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的义务
【判断题】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但经济困难时候,可以放弃义务。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父母不得允许未成年子女结婚,但未成年子女自己要求订婚的,可由父母为其订立婚约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父母对于子女享有的亲权,既适用于未成年子女,也适用于成年子女
①  正确
②  错误
【多选题】 根据《民法总则》的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 )的义务
①  教育
②  抚养
③  监护
④  保护
【判断题】 子女被送养后与亲生父母之间的扶养权利义务不消灭,与养父母之间的扶养权利义务产生,从而养子女享有双重的受扶养权,承担双重的扶养义务。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①  正确
②  错误
随机题目
【单选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最能表现词人雄心壮志的一句是( )。
①  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②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③  沙场秋点兵
④  可怜白发生
【单选题】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词题为“壮词”,“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壮阔的战斗生活,道出了英雄渴望杀敌报国的一片壮心。
②  “八百里”出自《世说新语》,用典贴切,描绘了秋天沙场点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烘托出一幅肃杀、庄严的战争画面。
③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与之前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由雄壮变得悲壮,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和悲愤跃然纸上。
④  全词虚实结合,首尾写实,“梦回吹角连营”一句即写梦境,激情直泻,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常规写法,凸显艺术上的独创。
【单选题】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①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虽豪壮但已含悲凉意味。
②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写豪迈的军营生活,“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写激烈的战斗场景。
③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两句抒发宏伟抱负。
④  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建功立业后的一腔豪情。
【多选题】 辛弃疾,爱用典,也善用典,下列属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词作中用到的典故有( )。
①  八百里
②  五十弦
③  的卢
④  白发生
【单选题】 姜夔,字尧章,号( )。
①  白石道人
②  放翁
③  东坡居士
④  三变
【单选题】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一句中的“黍离”出自《诗经·王风》,后多用以表示( )。
①  粮食丰收
②  野草旺盛
③  故国之思
④  流离失所
【单选题】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一句的“弥望”意为( )。
①  远眺
②  满眼
③  细看
④  依稀可见
【单选题】 下列词句中没有化用杜牧诗句的是( )。
①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②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③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④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单选题】 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一词,上阙( ),下阙( ),抒发怀古之思。
①  写景 抒情
②  写实 怀古
③  纪行 志感
④  抒情 怀古
【多选题】 下列诗词中,描绘的是扬州风光的有( )。
①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②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③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④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