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消耗次数:1】
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应根据下列账户( )的期末余额填列。
原材料
生产成本
库存商品
在途物资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多选题】 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应根据下列账户( )的期末余额填列。
①  原材料
②  生产成本
③  库存商品
④  在途物资
【多选题】 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应根据下列账户( )的期末余额填列。
①  原材料
②  生产成本
③  库存商品
④  在途物资
⑤  主营业务成本
【多选题】 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应该根据( )账户的期末余额进行填列。?
①  “原材料”账户
②  “固定资产”账户
③  “生产成本”账户
④  “库存商品”账户
【单选题】 某企业某年10月份“原材料”账户期末余额为100 000元,“库存商品”账户期末余额为120 000元,“生产成本”账户期末余额为30 000元,“固定资产”账户期末余额为200 000元。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应填入( )
①  120000元
②  220000元
③  250000元
④  450000元
【单选题】 某企业某年10月份“原材料”账户期末余额为100 000元,“库存商品”账户期末余额为120 000元,“生产成本”账户期末余额为30 000元,“固定资产”账户期末余额为200 000元。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应填入( )。
①  220 000元
②  250 000元
③  450 000元
④  120 000元
【单选题】 某企业某年10月份“原材料”账户期末余额为100 000元,“库存商品”账户期末余额为120 000元,“生产成本”账户期末余额为30 000元,“固定资产”账户期末余额为200 000元。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应填入( )。
①  220 000元
②  250 000元
③  450 000元
④  120 000元
【多选题】 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应根据(  )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之和填列。
①  交易性金融资产
②  原材料
③  库存商品
④  生产成本
⑤  在途物资
【单选题】 编制资产负债表时,下列资产负债表项目不是根据期末余额直接填列的是( )。
①  “存货”项目
②  “财政拨款结转”项目
③  “财政拨款结余”项目
④  “固定资产”项目
【判断题】 (判断)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应根据“银行存款”账户的期末余额填列。( )
① 
② 
【判断题】 资产负债表“年初余额”栏内各项目数字,应根据上年末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栏内所列数字填列。
①  正确
②  错误
随机题目
【判断题】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①  正确
②  错误
【多选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
①  毛泽东思想
②  邓小平理论
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  科学发展观
⑤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多选题】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①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②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③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④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⑤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多选题】 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①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②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③  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④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⑤  某种时尚开始流行
【多选题】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①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②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③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④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⑤  使统一体分解
【多选题】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①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②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③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④  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⑤  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单选题】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①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②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③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④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单选题】 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①  意识决定物质
②  意识创造物质
③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④  意识依赖于物质
【单选题】 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①  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②  折中主义观点
③  形而上学观点
④  绝对主义观点
【单选题】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①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②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③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④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