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下列各项中,应列入资产负债表“其他应付款”项目的是( )。  
应付租入包装物租金  
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租金  
结转到期无力支付的应付票据
应付由企业负担的职工社会保险费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应列入资产负债表“其他应付款”项目的是( )。
①  应付租入包装物租金  
②  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租金  
③  结转到期无力支付的应付票据
④  应付由企业负担的职工社会保险费
【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不应包括在资产负债表“其他应付款”项目中的是(  )。
①  预收购货单位的货款
②  收到出租包装物的押金
③  应付租入包装物的租金
④  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多选题】 下列各项中,应列入资产负债表“应付利息”项目的有( )。
①  计提的短期借款利息 
②  计提的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利息  
③  计提的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利息 
④  计提的分期付息到期还本长期借款利息
【单选题】 不构成资产负债表中“其他应付款”项目的账户的是( )。
①  预付账款
②  其他应付款
③  应付股利
④  应付利息
【单选题】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付的租赁费,应作为长期负债,记入( )。
①  “其他应付款”账户
②  “应付账款”账户
③  “长期应付款”账户
④  “其他应交款”账户
【多选题】 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项目应根据(  )填列。
①  应付账款所属明细账贷方余额合计
②  预付账款所属明细账贷方余额合计
③  应付账款总账余额
④  应付账款所属明细账借方余额合计
⑤  预付账款所属明细账借方余额合计
【多选题】 下列各项中应当在资产负债表“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项目中反映的有(  )。
①  “应付账款”明细科目的借方余额
②  “应付账款”明细科目的贷方余额
③  “预付账款”明细科目的贷方余额
④  “预收账款”明细科目的贷方余额
⑤  “预付账款”明细科目的借方余额
【多选题】 下列各项中,应计入资产负债表中“应付利息”项目的是(  )。
①  计提短期借款利息
②  计提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应付债券利息
③  计提的分期付息的应付债券利息
④  计提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利息
【单选题】 (单选)“应付债券”在资产负债表中,应属于( )项目。
①  流动负债
②  非流动负债
③  流动资产
④  非流动资产
【多选题】 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账款”项目应根据(  )填列。
①  应付账款所属明细账贷方余额合计
②  预付账款所属明细账贷方余额合计
③  应付账款总账余额
④  应付账款所属明细账借方余额合计
⑤  预付账款所属明细账借方余额合计
随机题目
【单选题】 我国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实现从产业链末端的“世界工厂”向自主创新的“中国智造”转变。数据显示,()年,我国首次跻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前20强,2019年又进一步提升至第14位。
①  2018
②  2017
③  2016
④  2015
【单选题】 理念乃至行为方式还大行其道。
①  专制主义
②  恐怖主义
③  冷战思维
④  西方中心论
【单选题】 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有机结合起来。
①  法治权
②  自治权
③  主动权
④  行政权
【单选题】 基本法第23条()香港特区就维护国家安全自行立法,但回归20多年来,由于反中乱港势力勾连阻挠,相关立法迟迟未能完成,导致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法律制度出现漏洞,执行机制存在短板,长期处于“不设防”状态。
①  规定
②  授权
③  要求
④  释法
【单选题】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7.3平方米。百姓的居住梦实现了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的转变。
①  35
②  37
③  39
④  40
【单选题】 人口和区域都要全面。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全面小康不可能是()。
①  没有差距的小康
②  同一水平小康
③  同步小康
④  同一标准小康
【单选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落户门槛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提高。全国已有()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①  7000
②  8000
③  9000
④  9500
【单选题】 把宪法和基本法赋予中央的各项权力切实用起来,是落实中央全面()的重要途径,也是依法治港治澳的题中应有之义。
①  管制权
②  管辖权
③  行政权
④  管治权
【判断题】 澳门的顺利交接,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践,使“一国两制”从科学构想变成生动现实。()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立足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和人民群众的需要,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①  正确
②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