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以下哪一项不是单核细胞的特点( )。
血液中体积最大的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
.细胞核形态多样,呈卵圆形、肾形、不规则形或马蹄形
细胞质丰富,呈弱嗜碱性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以下哪一项不是单核细胞的特点( )。
①  血液中体积最大的细胞
②  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
③  .细胞核形态多样,呈卵圆形、肾形、不规则形或马蹄形
④  细胞质丰富,呈弱嗜碱性
【单选题】 浆细胞胞质呈嗜碱性是由于:
①  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
②  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③  线粒体丰富
④  滑面内质网丰富
⑤  溶酶体丰富
【单选题】 下列哪种细胞器丰富时,光镜下胞质呈嗜碱性()
①  核糖体
②  线粒体
③  高尔基复合体
④  中心体
⑤  滑面内质网
【单选题】 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①  10%~20%
②  20%~30%
③  30%~40%
④  40%~50%
⑤  50%~60%
【单选题】 正常成人的周围血液中,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①  A.50-70%
②  B.20~30%
③  C.40-60%
④  D.30~80%
【判断题】 原生质体是除了细胞壁以外的部分,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是主要的吞噬细胞。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哪一项不是成纤维细胞的特点()
①  细胞呈多突扁平状
②  细胞核大,呈卵圆形,染色浅
③  细胞质均匀一致,微嗜酸性
④  细胞质内含PAS阳性的反应颗粒
⑤  处于静止状态时呈长梭形,核小,染色深,此时称纤维细胞
【单选题】 以下哪一项不是肥大细胞的特点()
①  细胞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
②  细胞核圆形且小,染色浅
③  细胞质内充满了粗大嗜酸性异染性颗粒
④  电镜下可见颗粒内含细小的、呈均匀状、点阵状或指纹状微粒
⑤  多位于血管周围,主要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
【单选题】 以下细胞不是来源于单核巨噬细胞转化的细胞是的是
①  伤寒细胞
②  类上皮细胞
③  Langhans巨细胞
④  风湿细胞
⑤  嗜酸性粒细胞
随机题目
【单选题】 It is in the afternoon _______ he got the bad news.
①  when
②  where
③  that
④  how
【单选题】 Smartphone makes it simple ________us ________take a photo.
①  for…by
②  for…to
③  to…to
④  to....on
【单选题】 _________weve no money, we cant buy it.
①  Since
②  Because of
③  Therefore
④  with
【判断题】 判断句子翻译是否正确Travelling at home and abroad has now become convenient and affordable. 家里的和国外的旅游现在已经变得方便和负担得起。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判断句子翻译是否正确Generally speaking, the languageused in public speaking is formal in style, clear and vivid in tone and persuasive in purpose.一般来说,公共演讲中所用的语言文体正式,惟妙惟肖,具有说服力。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判断句子翻译是否正确Ones health should never be sacrificed for a need to work hard. 人永远不该为了努力工作的需要而牺牲身体健康。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判断句子翻译是否正确Knowing when and how to relax should be a part of well-balanced lifestyle. 知道何时放松和怎样放松应该成为均衡生活的一部分。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判断句子翻译是否正确Exercising helps relax your body and has been shown to relieve mental stress as well.锻炼帮助身体松懈并且已经被展示来减轻脑力压力。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的名义是()
①  “军政”
②  “宪政”
③  “亲政”
④  “训政”
【单选题】 到()的订立为止,庞杂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已宣告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完全形成。
①  《天津条约》
②  《北京条约》
③  《马关条约》
④  《辛丑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