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田某与肖某绑架李某,向其家人索要赎金40万元。在绑架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李某身上携带有现金5400元、金手表一只,遂据为己有。田某与肖某的行为?
构成绑架罪一罪
构成抢劫罪一罪
构成绑架罪和抢劫罪,两罪并罚
构成绑架罪和抢劫罪,但应择一重罪处罚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田某与肖某绑架李某,向其家人索要赎金40万元。在绑架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李某身上携带有现金5400元、金手表一只,遂据为己有。田某与肖某的行为( )。
①  构成绑架罪一罪
②  构成抢劫罪一罪
③  构成绑架罪和抢劫罪,两罪并罚
④  构成绑架罪和抢劫罪,但应择一重罪处罚
【多选题】 下列哪些行为应认定为抢劫罪一罪?( )
①  甲为报仇将杀父仇人杀死后、取走其身上的8000元现金
②  甲持刀拦路行抢,故意将受害人杀死后取走其财物
③  甲在抢劫过程中,为压制被害人的反抗,故意将被害人杀死,取走其财物
④  甲实行抢劫罪后,为防止被害人报案,将其杀死
【单选题】 路某(15岁)先后唆使张某(15岁)盗窃他人财物折价1万余元,唆使李某(19岁)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2000余元,唆使王某(15岁)抢劫他人财物计1500元。路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
①  盗窃罪
②  抢劫罪
③  绑架罪
④  抢劫罪、绑架罪
【判断题】 抢劫罪属于结果犯。
①  正确
②  错误
【多选题】 下列哪些情形应以抢劫罪论处?( )
①  犯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为窝藏赃物而当场使用暴力
②  携带凶器抢夺
③  聚众哄抢公私财物,为抗拒抓捕而以暴力相威胁
④  聚众“打砸抢”因而毁坏公私财物的首要分子
【判断题】 面对抢劫罪、故意伤害罪、失火罪,公民能够实行特别防卫权的犯罪。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王某和李某共同串通抢劫路人周某的钱财(价值1万元),二人共同实施抢劫,情节相同。但法院审理此案时,考虑到王某是某县政府副县长的儿子,因此判王某抢劫罪,执行3年有期徒刑,而判李某抢劫罪,执行5年有期徒刑。该法院的做法违背了下列哪项原则()?
①  罪刑法定原则
②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③  惩办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④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判断题】 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想象竞合犯。
①  正确
②  错误
【多选题】 抢劫罪中的客观方面,使用“其他方法抢劫”,主要是指下列方法?
①  用酒灌醉被害人实施抢劫
②  用药物麻醉被害人实施抢劫
③  以立即实施暴力相威胁,对被害人实行精神强制
④  乘被害人不备,公然夺取的
【单选题】 境外走私人阿某向中国境内走私石油,偷逃关税50万元。王某得知后,向阿某收购了这批走私入境的石油。王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①  非法经营罪
②  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③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④  逃税罪
随机题目
【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的是()。
①  A.小麦
②  B.蘑菇
③  C.猎豹
④  D.机器人
【单选题】 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蔬菜的国家。下列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可为这一论断提供证据的是()。
①  A.元谋人遗址
②  B.北京人遗址
③  C.河姆渡人遗址
④  D.半坡人遗址
【单选题】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该地区原始农耕文化成就是()。
①  A.种植粟
②  B.种植水稻
③  C.人工取火
④  D.住干栏式房子
【单选题】 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①  A.战争频繁
②  B.诸侯争霸
③  C.百家争鸣
④  D.社会生产力发展,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单选题】 青春期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
①  A.小学低年级
②  B.小学中高年级
③  C.初中
④  D.高中
【单选题】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段文章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①  A.顶真
②  B.比拟
③  C.反喻
④  D.互喻
【单选题】 《马说》一文中,“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指的是()。
①  A.食马者
②  B.伯乐
③  C.千里马
④  D.普通马
【单选题】 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①  A.鞍鞯(jiān) 军帖(tiē)机杼(shū)
②  B.赏赐(cì)辔头(pèi)阿姊(z?)
③  C.可汗(hán)胡骑(jì)戎机(róng)
④  D.金柝(tuò)云鬓(bìn)红妆(zhuāng)
【单选题】 《木兰诗》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①  A.排比
②  B.反复
③  C.互文
④  D.对偶
【单选题】 选出对课文《伤仲永》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①  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②  B.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③  C.《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④  D.《伤仲永》中,作者认为天资一般的人如不接受教育结果将更加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