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对于一个培训学校来说,目前有3000名学生,一名辅导老师能承担40名学生的工作量,如果明年学校准备增加在校生1000人,该学校教师需求(  )人。
110
80
100
90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研究者想要了解10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
①  100名学生
②  每一名学生
③  100名学生的成绩
④  每一名学生的成绩
【单选题】 研究者想要了解10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
①  100名学生
②  每一名学生
③  100名学生的成绩
④  每一名学生的成绩
【单选题】 一名学生早上到学校主动打扫教室,被老师看到后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后这个学生经常早到校打扫卫生。这种结果可以用( )原理来解释。
①  经典性条件反射
②  操作性条件反射
③  自我强化
④  替代强化
【单选题】 一名学生早上到学校主动打扫教室,被老师看到后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后这个学生经常早到校打扫卫生。这种结果可以用( )原理来解释。
①  经典性条件反射
②  操作性条件反射
③  自我强化
④  替代强化
【单选题】 一名学生早上到学校主动打扫教室,被老师看到后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后这个学生经常早到校打扫卫生。这种结果可以用什么原理来解释?
①  经典性条件反射
②  操作性条件反射
③  自我强化
④  替代强化
【单选题】 调查某班5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①  该班50名学生
②  该班每一名学生
③  该班5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
④  该班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
【单选题】 调查某班5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①  该班50名学生
②  该班每一名学生
③  该班5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
④  该班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
【单选题】 一位学生在班里丢了10元钱,班主任气不打一处来,让全班32名学生投票选“贼”,结果有2名学生入选。当2名学生要求拿出证据来时,老师举起手中的选票:“这就是证据!” 从班主任自身角度来看,投票选“贼”的做法( )。
①  会破坏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影响其教师权威的树立
②  有助于快速解决问题
③  能有效树立班主任威信
④  对今后处理类似问题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判断题】 某次抽样中,从某市所有小学中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出40所学校,然后分别在这40所学校中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各抽取2名学生,最终合成全市80人的小学生样本。该抽样方法属于分层抽样.
① 
② 
【单选题】 学校共1000名学生,235人住在A宿舍,333人住在B宿舍,432人住在C宿舍.学生们要组织一个10人的委员会,试用下列办法分配各宿舍的委员数:按比例分配取整数的名额后,剩下的名额按惯例分给小数部分较大者。则( )
①  A宿舍分配4个人,B宿舍分配3个人,C宿舍分配4个人。
②  A宿舍分配3个人,B宿舍分配3个人,C宿舍分配4个人。
③  A宿舍分配3个人,B宿舍分配4个人,C宿舍分配4个人。
④  A宿舍分配3个人,B宿舍分配3个人,C宿舍分配3个人。
随机题目
【单选题】 在《沉沦》问世十余年后,有人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这人是( )。
①  苏雪林
②  郭沫若
③  郑伯奇
④  周作人
【单选题】 与冰心同为“小诗运动”重要诗人的是( )。
①  汪静之
②  宗白华
③  徐志摩
④  郭沫若
【判断题】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是新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存在时间最长、成员数量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文学社团。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1935年,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把李金发代表的象征派诗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派别加以论述。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如果说,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新诗现代性的开端,那么,郭沫若的《女神》则是自觉实践并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标志。
①  正确
②  错误
【多选题】 五四小说创作重要的小说家群,主要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群和( )等。
①  周作人
②  鲁迅
③  朱自清
④  胡适
【多选题】 下列不属于新月诗派的诗人有( )。
①  创造社小说家群
②  《新潮》小说家群
③  乡土文学作家群
④  《新青年》作家群
【单选题】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成立于( ) 。
①  上海
②  东京
③  北京
④  南京
【单选题】 文学研究会丛书中的第一部个人诗集《将来的花园》的作者、文学研究会诗人中最受推崇的诗人是( )。
①  朱自清
②  徐玉诺
③  郑振铎
④  叶绍钧
【单选题】 《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 )。
①  鲁迅
②  周作人
③  胡适
④  沈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