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地下水中含有多种气体成分,常见的有O2、CO2、H2S和( )。
CO
N
SO2
H2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奥氏气体分析仪测定半水煤气中①CO2;②O2;③CO;④CH4和H2;⑤N2的顺序是()。
①  A.①②③④⑤
②  B.⑤③④②①
③  C.④②①③⑤
④  D.⑤④③②①
【单选题】 人体O2、CO2进出细胞膜是通过( )
①  单纯扩散
②  易化扩散
③  主动转运
④  入胞作用
【单选题】 反应2NaHCO3(s)=Na2CO3(s)+H2O(g)+CO2(g)在温度T时的标准平衡常数为90,该反应的压力平衡常数是()
①  9119.25(kPa)
②  924008(kPa)2
③  9119.25
④  924008
【单选题】 下列高分子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CO2和H2O的是( )。
①  毛发
②  粘胶纤维
③  氯丁橡胶
④  白明胶(动物胶)
【单选题】 具有2n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在体内完全氧化成CO2和H2O,净生成多少个ATP
①  17n/2-7
②  17n/2-14
③  17n-7
④  (17n-45)/2
⑤  17n-14
【单选题】 具有2n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在体内完全氧化成CO2和H2O,净生成多少个ATP
①  17n/2-7
②  17n/2-14
③  17n-7
④  (17n-45)/2
⑤  17n-14
【判断题】 CO2气体保护焊所用的CO2是还原性气体,对焊缝无氧化作用。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CO2气体保护焊所用的CO2是氧化性气体,但对焊缝无氧化作用。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水可形成H2SO4·H2O(s)、H2SO4·2H2O(s)、H2SO4·4H2O(s)三种水合物,问在101325Pa的压力下,能与硫酸水溶液及冰平衡共存的硫酸水合物最多可有多少种?()
①  3种
②  2种
③  1种
④  不可能有硫酸水合物与之平衡共存
【单选题】 对于反应;2H2(g)+ O2(g)≒2H2O(l) +Q,理论上最有利于H2O生成的条件是
①  高温高压
②  低温低压
③  低温高压
④  高温低压
随机题目
【单选题】 “身心和谐”中“心”在儒家思想中指的是()
①  A、心脏
②  B、人的精神
③  C、心思
④  D、心情
【多选题】 下列哪部电影不是斯皮尔伯格曾执导过的?
①  A.《泰坦尼克号》
②  B.《星球大战》
③  C.《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④  D.《E·T 》
【多选题】 新约的同观福音书包括()。
①  A.马太福音
②  B.马可福音
③  C.约翰福音
④  D.路加福音
【多选题】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是()
①  A.“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句话,写诗的适用,为文的也适用。
②  B.为贯彻实施《教师法》,某县于三八节前夕已报销了所有拖欠教师的医疗费。
③  C.只有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才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
④  D.顺着笛声看去,只见一个青年坐在湖边吹笛,这笛声吹得那么哀怨凄楚。
【多选题】 由于空气和水的密度不同,它们对光的吸收、反射、折射、散射等现象也不一样。因而人在水中所看到的景物与在空气中所看到的有所不同,拍摄时要注意到()
①  A、在水中看水下物体的距离,要比它的实际距离近。例如一个物体在水下实际距离是4尺远,而眼睛看起来却只有三尺。拍摄时要以眼睛所看到的距离聚焦
②  B、水中看到的物体的体积比实际物体要大1/3倍
③  C、相机镜头在水中的视角要比在空气中减小些
④  D、在水中镜头的像差加大了
【多选题】 在“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中,()色明度最高,()色明度最低
①  A、黄
②  B、紫
③  C、红
④  D、蓝
【多选题】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  A、在曝光时间一定时,曝光量与光照度成正比
②  B、在光照度一定时,曝光量与曝光时间成反比
③  C、在曝光量一定时,曝光时间与光照度成正比
④  D、在曝光时间与光照度都增加时,曝光量也增加
【多选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有()
①  A、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②  B、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  C、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改革的理论武器
④  D、对后世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多选题】 以下哪些言论是孔子讲学的内容()
①  A、为政以德
②  B、以礼治国
③  C、有教无类
④  D、事异则备变
【多选题】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条件和原因有()
①  A、井田制和分封制日益瓦解
②  B、“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日趋活跃
③  C、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④  D、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