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齐某2009年8月,超速驾驶汽车轧死行人,被判有期徒刑2年,2011年8月释放。2006年6月,其因酒后开车,又将一路人轧死。对此案应如何判处?( )
齐某的行为已构成累犯,应从重处罚
齐某不构成累犯,因前后两罪皆非故意犯罪
齐某构成累犯,但因是过失犯罪,因此不应从重处罚
齐某虽构成累犯,但因为是酒后开车,可以从轻处罚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齐某原是北京某工厂钳工,1969年被下放到农村落户,家庭生活比较困难,齐某便想逃到他国谋生。在其独自偷越国境的时候,齐某被我国边防人员抓获。齐某的行为构成( )。
①  叛逃罪
②  投敌叛变罪
③  偷越国(边)境罪
④  不构成犯罪
【多选题】 对累犯以及因( )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①  绑架
②  爆炸
③  抢劫
④  强奸
【判断题】 一般累犯的前罪与后罪都是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①  正确
②  错误
【多选题】 符合下列哪些情形而在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可以构成累犯?( )
①  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以后
②  赦免以后
③  缓刑考验期满以后
④  假释考验期满以后
【多选题】 吴某因伤害罪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第四年又因盗窃罪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在此情况下,下列哪些做法对吴某不能适用?( )
①  假释
②  减刑
③  缓刑
④  暂予监外执行
【多选题】 吴某因伤害罪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第四年又因盗窃罪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在此情况下,下列哪些做法对吴某不能适用?
①  假释
②  减刑
③  缓刑
④  暂予监外执行
【单选题】 对累犯从重处罚的刑罚制度,体现了我国刑法的( )
①  惩罚与教育相结合
②  罪刑法定原则
③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④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单选题】 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宣告缓刑,其缓刑考验期应是( )。
①  2年以下
②  2年以上5年以下
③  5年以下
④  至少1年
【单选题】 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宣告缓刑,其缓刑考验期应是?
①  2年以下
②  2年以上5年以下
③  5年以下
④  至少1年
【单选题】 宋某因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在缓刑考验期内,又发现其过去曾犯有贪污罪。对宋某的处理应当是( )。
①  对贪污罪另行判决
②  撤销缓刑,实行数罪并罚
③  采取重罪吸收轻罪的原则,从重判处
④  不撤销原判宣告的缓刑,以累犯从重处罚
随机题目
【多选题】 群体规范形成方式有( )
①  沿用已有规范
②  首次活动形成的规范
③  历史上的关键事件
④  故意决策也可形成规范
【多选题】 下列情况下,个体较易产生与群体保持一致的从众行为倾向的有( )
①  群体领导者作风独断
②  群体成员的共同性较少
③  群体凝聚力较高
④  群体目标明确一致
⑤  高度自信
【单选题】 美国心理学家( )通过“三垂线”实验进一步说明了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①  谢里夫
②  阿希
③  巴普洛夫
④  荣格
【单选题】 进入群体的任何一个人,首先应建立和适应群体的( )。
①  规范
②  角色期望
③  角色意识
④  行为模式
【单选题】 如果解决方案的质量高低并不重要,关键需要被双方认可,处理冲突的方式是( )。
①  顺应
②  合作
③  妥协
④  回避
【判断题】 群体思维是指群体中的从众压力使得该群体难以批判性地评估那些不同寻常的、由少数派提出的或者不受欢迎的观点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在群体的形成阶段,群体成员接受群体的存在,却抵制群体对个体所施加的约束,并在由谁控制群体的问题上发生冲突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所谓沟通,就是信息(包括语言、思想、感情和观点等)的传递
①  正确
②  错误
【多选题】 正式权力是基于个体在组织中的职位所获得的,包括( )。
①  强制权力
②  奖赏权力
③  专家权力
④  法定权力
【单选题】 社会心理学家对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的研究告诉我们( )。
①  高凝聚力一定带来高效率
②  低凝聚力必然带来低效率
③  凝聚力是影响生产效率的唯一因素
④  高凝聚力不一定带来高效率,两者关系受群体绩效规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