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关于假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对于犯故意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的犯罪分子,即使被判处10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得适用假释
对于累犯,只要被判处的刑罚为10年以下有期徒刑,均可适用假释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不构成累犯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多选题】 对累犯以及因( )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①  绑架
②  爆炸
③  抢劫
④  强奸
【判断题】 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者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这是假释的排除性条件,即假释对象条件的例外。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15年以上才能适用假释。
①  正确
②  错误
【多选题】 按照刑法的规定、下列哪些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
①  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的甲
②  因受贿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的乙
③  因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丙
④  因构成累犯而被从重处罚,判处有期徒刑7年的丁
【多选题】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具有下列哪些情形时,应当撤销假释?( )
①  犯新罪
②  发现其在判决宣告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
③  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
④  有违反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
【多选题】 我国刑法中的假释,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同时具备( )等条件的情况下,将其附条件地提前释放的一项刑罚制度。
①  有期徒刑已执行1/2、无期徒刑已经执行13年以上
②  确有悔改表现
③  有立功表现
④  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单选题】 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为( )。
①  原判刑期的1/2
②  不得少于10年
③  10年
④  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
【多选题】 减刑适用于被判处以下哪些刑罚的犯罪分子?( )
①  拘役
②  管制
③  死刑缓期2年执行
④  有期徒刑
【单选题】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是( )。
①  不得少于20年
②  不得少于13年
③  不得少于原判刑期的1/2
④  不得少于10年
【单选题】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减刑后实际 执行的刑期是?
①  不得少于20年
②  不得少于13年
③  不得少于原判刑期的1/2
④  不得少于10年
随机题目
【单选题】 ()就是指公众的情绪,究其本质是指公众的社会心理在可见的形式下寻求的表达。
①  舆情
②  民意
③  舆论
④  情绪
【多选题】 一般来说,网络舆情负向传播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①  网上出现舆论一边倒现象
②  煽动性言论处于主导地位
③  民众质疑之声高涨
④  猜测性虚假信息泛滥。
【多选题】 古代的舆情表达制度主要有()。
①  谏鼓制度
②  吏民上书
③  朝议制
④  清议制度
【多选题】 公共事务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①  国家公共事务
②  政府公共事务
③  社会公共事务
④  私人事务
【单选题】 ()指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网络的共享性和公开性,让这种行为的受惠面进一步扩大。
①  利他行为
②  利己行为
③  侵犯行为
④  共享行为
【单选题】 ( )则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①  群体极化
②  游行示威
③  集体抗议
④  暴力事件
【单选题】 ()就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关于政治或社会公共事务的议论。
①  博客
②  微博
③  BBS
④  网络言论
【多选题】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没有建立如现在严格的舆情()等一套系统的舆情管理制度,但是社情民意则是备受统治阶层的重视。
①  汇集
②  分析
③  反馈
④  评估
【多选题】 在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变动中,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①  网络舆情的持续高涨
②  网络舆情的波动变化
③  网络舆情的最终淡化或消落
④  单峰形
【单选题】 ()的制度则在两汉时期发展到顶峰,执政者通过吏民上书,了解最底层社会最根本、最原始的民众情绪及意见。
①  谏鼓
②  吏民上书
③  朝议制
④  官员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