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消耗次数:1】
按照刑法的规定、下列哪些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
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的甲
因受贿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的乙
因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丙
因构成累犯而被从重处罚,判处有期徒刑7年的丁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多选题】 对累犯以及因( )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①  绑架
②  爆炸
③  抢劫
④  强奸
【判断题】 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甲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已执行5年后,甲又犯放火罪应判处有期徒刑8年,对甲应在( )的幅度内决定应执行的刑罚。
①  8年以上10年以下
②  8年以上15年以下
③  15年以下
④  10年以下
【单选题】 某法院在判决书中以侵占罪判处行为人3年有期徒刑,根据抢劫罪判处行为人10年有期徒刑,最终决定执行12年有期徒刑。这12年有期徒刑属于( )。
①  法定刑
②  宣告刑
③  执行刑
④  宣告刑和执行刑
【多选题】 吴某因伤害罪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第四年又因盗窃罪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在此情况下,下列哪些做法对吴某不能适用?( )
①  假释
②  减刑
③  缓刑
④  暂予监外执行
【多选题】 吴某因伤害罪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第四年又因盗窃罪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在此情况下,下列哪些做法对吴某不能适用?
①  假释
②  减刑
③  缓刑
④  暂予监外执行
【单选题】 某乙犯抢劫、强奸、盗窃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10年、5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 )有期徒刑,符合数罪并罚的原则?
①  25
②  15
③  10
④  5
【单选题】 甲被判处无期徒刑,在刑罚执行过程中有重大立功表现,可减为?年有期徒刑。
①  12年
②  14年
③  10年
④  20年
【判断题】 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者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这是假释的排除性条件,即假释对象条件的例外。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吴某因犯故意伤害罪、侵占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3年、罚金1万元,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采取()  
①  A.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
②    B.限制加重原则和并科原则  
③    C.吸收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
④    D.吸收原则
【判断题】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15年以上才能适用假释。
①  正确
②  错误
随机题目
【单选题】 “交往理性”是( )在研究人们交往行为和社会进化问题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交往主体间认识、理解、认同、遵从和修正交往规则的思想形式或活动。
①  哈贝马斯
②  詹姆斯
③  斯宾塞
④  韦伯
【单选题】 人的( )就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规定性,区分      于动物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规定性。
①  社会性
②  自然性
③  类本性
④  文化性
【单选题】 日本的兼之仁先生将教学自由划分为“教师个体”所行驶的权利与“教师集体”所行驶的权利,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教师集体”所行驶的权利。
①  教育评价权
②  生活指导权
③  惩戒权
④  惩戒处分权
【单选题】 在西方思想家的讨论中,多数人是从( )角度来看待“自由”,将“自由”看成是公民享有的一系列政治权利。
①  经济
②  政治
③  文化
④  道德
【单选题】 ( )阶段,教师开始认识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并致力于与每一位同学建立起独特的人际关系,学生在这个阶段也开始寻找每一位教师独特的为人和教学风格,并将不同的教师进行比较,出现带有倾向性的交往动机。
①  常识性阶段
②  感性阶段
③  理性阶段
④  现象阶段
【单选题】 在西方,关于“教学”定义也是五花八门,史密斯将其归纳为五种主要的类型,以下哪种不包括其中
①  反馈式定义
②  描述式定义
③  规范式定义
④  科学式定义
【单选题】 以下关于民主对社会的价值表述不正确的是
①  民主无益于遏制绝对权力
②  民主有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
③  民主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
④  民主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实
【单选题】 ( )教授认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①  王坤庆
②  顾明远
③  李秉德
④  王策三
【单选题】 ( )认为万事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据在于其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将观察和认识的视角从神秘之物转向了“物自身”,使人类的认识及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生活的理性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①  本体论
②  泛灵论
③  实践论
④  理性论
【单选题】 ( )从正面论述了自由对于智慧的意义,即从纠正已有认识过程中错误的角度,认为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反驳”错误的过程。
①  哈耶克
②  马克思
③  卢梭
④  波普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