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若用一个大小为6的数组来实现循环队列,且当前rear和front的值分别为0和3,当从队列中删除一个元素,再加入两个元素后,rear和front的值分别为多少?( )
1和5
2和4
4和2
5和1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若用一个大小为6的数组来实现循环队列,且当前front和rear的值分别为3和0,当从队列中删除一个元素,再加入两个元素后,front和rear的值分别为( )。
①  5和1
②  4和2
③  2和4
④  1和5
【单选题】 若用一个大小为6的数组来实现循环队列,且当rear和front的值分别为0,3。当从队列中删除一个元素,再加入两个元素后,rear和front的值分别为( )。
①  1和5
②  2和4
③  4和2
④  5和1
【判断题】 循环队列用a[0],…,a[7]的一维数组存放队列元素,(采用少用一个元素的模式),设front和rear分别为队头和队尾指针,且front和rear 的值分别为2和7,当前队列中的元素个数是5。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循环链队列中,设front和rear分别为队头和队尾指针,(最多元素为MaxSize,采用少用一 个元素的模式),判断循环链队列为满的条件为front= =(rear+1)% MaxSize 。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在一个链队列中,假定front和rear分别为队首和队尾指针,则删除一个结点的操作为( )。
①  front=front->next
②  rear=rear->next
③  rear=front->next
④  front=rear->next
【单选题】 在一个链队列中,front和rear分别为头指针和尾指针,则插入一个结点s的操作为( )。
①  front=front->next
②  s->next=rear;rear=s
③  rear->next=s;rear=s;
④  s->next=front;front=s;
【单选题】 循环队列的队头和队尾指针分别为front和rear,则判断循环队列为空的条件是( )。
①  front==rear
②  front==0
③  rear==0
④  front=rear+1
【单选题】 在具有n个单元的顺序存储的循环队列中,假定front和rear分别为队头指针和队尾指针,则判断队满的条件为( )。
①  rear%n= = front
②  (front+l)%n= = rear
③  rear%n -1= = front
④  (rear+l)%n= = front
【单选题】 在具有n个单元的顺序存储的循环队列中,假定front和rear分别为队头指针和队尾指针,则判断队空的条件为( )。
①  rear%n= = front
②  front+l= rear
③  rear= = front
④  (rear+l)%n= front
【单选题】 循环队列A[m] 存放其元素,用front和rear分别表示队头及队尾,则循环队列满的条件是( )。
①  A.(rear+1)%m=front
②  B.rear=front+1
③  C.rear=front
④  D.(rear+1)%m-1=front
随机题目
【单选题】 布鲁菌病的别称不包括( )
①  地中海弛张热
②  马尔他热
③  波浪热
④  波状热
⑤  持续热
【单选题】 布鲁菌通过动物感染人类,其中不包括( )
① 
② 
③ 
④ 
⑤ 
【单选题】 治疗鼠疫的首选抗菌药物是( )
①  链霉素
②  青霉素
③  氯霉素
④  磺胺嘧啶
⑤  红霉素
【单选题】 关于鼠疫病原菌描述错误的是( )
①  肠杆菌科的耶尔森菌属
②  100℃1分钟即死亡
③  革兰染色阴性
④  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
⑤  日光照射4~5小时即死亡
【单选题】 腺鼠疫常侵犯的部位是( )
①  肺部
②  肝脏
③  脾脏
④  淋巴结
⑤  骨髓
【单选题】 猩红热的出疹顺序是( )
①  耳后、颈、上胸部
②  耳后、上胸部、颈
③  颈、上胸部、耳后
④  颈、耳后、上胸部
⑤  上胸部、耳后、颈
【单选题】 猩红热的特征性表现不包括( )
①  发热中毒症状
②  咽峡炎
③  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
④  疹后脱屑
⑤  湿冷
【单选题】 治疗暴发型流脑(休克型)首选抗菌药物是( )
①  磺胺嘧啶
②  青霉素
③  氨苄青霉素
④  氯霉素
⑤  复方新诺明
【单选题】 普通型流脑发生皮肤瘀点的病理基础是( )
①  血管脆性增强
②  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消耗
③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④  细菌及内毒素引起的小血管栓塞性炎症
⑤  细菌外毒素引起小血管栓塞性炎症
【单选题】 流脑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①  呼吸道传播
②  消化道传播
③  虫媒传播
④  接触传播
⑤  经血液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