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消耗次数:1】
国际法上的国家债务是指一国对他国或国际组织所负的任何财政义务,下列哪几项属于国家应继承的债务?
国债
战争债务
以国家名义所借用的用于兴建该国大型水利工程的债务
一国某省所借用于兴建该省环境工程的债务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以清偿国际债权债务的行为是( )。
①  国际储备的静态含义
②  国际储备的动态含义
③  外汇的静态含义
④  外汇的动态含义
【单选题】 下列各项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全部债务的债务重组中,属于债务人债务重组利得的是(  )。
①  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小于其公允价值的差额
②  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大于其公允价值的差额
③  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小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
④  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小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
【判断题】 只要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务作出了让步,不管债务人是否发生财务困难,都属于准则所定义的债务重组。(  )
① 
② 
【单选题】 甲国与乙国1992年合并为一个新国家丙国。 此时,丁国政府发现,原甲国中央政府、印国南方省,分别从丁国政府借债3000万美元和2000万美元。同时,乙国元首以个人名义从丁国的商业银行借款100万美元,用于乙国1991年救灾。上述债务均未偿还。甲、乙、丙、丁四国没有关于甲、乙两国合并之后所涉债务事项的任何双边或多边协议。根据国际法中有关原则和规则,下列哪选项是正确的?
①  随着一个新的国际法主体丙国的出现,上述债务均已自然消除
②  甲国中央政府所借债务转属丙国政府承担
③  甲国南方省所借债务转属丙国政府承担
④  乙国元首所借债务转属丙国政府承担
【多选题】 下列属于破产债务的是( )。
①  逾期未申报债务
②  放弃优先受偿权债务
③  抵消差额债务
④  赔偿债务
⑤  保证债务
【单选题】 对于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重组,下列各项中,债权人应确认债务重组损失的是(  )。
①  收到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小于该资产原账面价值的差额
②  收到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大于该资产原账面价值的差额
③  收到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小于重组债权账面价值的差额
④  收到的非现金资产原账面价值小于重组债权账面价值的差额
【多选题】 债务重组中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时,下列各项中影响债权人债务重组损失的有(  )。
①  未来期间的或有应收金额
②  债权人为取得抵债资产而发生的运输费
③  债权人计提的坏账准备
④  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
【单选题】 下列关于债务重组将债务转为资本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  债务人应当将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面值的总额确认为股本或实收资本,股份的公允价值的总额与股本或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
②  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③  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④  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多选题】 债务重组新规中,债务人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债务重组有关的下列(  )信息。
①  或有应付金额
②  确认的债务重组利得总额
③  根据债务重组方式,分组披露债务账面价值和债务重组相关损益
④  债务重组导致的股本等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
【单选题】 “国家无力偿还国外债务而导致的危机”指的是
①  货币危机
②  银行危机
③  系统性金融危机
④  债务危机
随机题目
【单选题】 截至目前,中国共产党党员超过()。
①  6000万
②  7000万
③  8000万
④  9000万
【单选题】 《爱国心与自觉心》是下列哪位的著作?
①  陈独秀
②  李大钊
③  鲁迅
④  胡适
【判断题】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哪一年?
①  1920年
②  1921年
③  1922年
④  1923年
【单选题】 救人之外无事功,度众生之外无佛法,是下列哪位提出的?
①  林旭
②  康广仁
③  谭嗣同
④  杨深秀
【单选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下列哪位提出的?
①  司马迁
②  司马光
③  司马懿
④  司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