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对于理想气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理想气体的内能可以直接测量的;
理想气体处于一定的状态,就有一定的内能;
当理想气体的状态改变时,内能一定跟着变化;
理想气体的内能变化与具体过程有关。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某过程后,温度升高了.则根据热力学定律可以断定: (1)该理想气体系统在此过程中吸了热 (2)在此过程中外界对该理想气体系统作了正功 (3)该理想气体系统的内能增加了 (4)在此过程中理想气体系统既从外界吸了热,又对外作了正功 以上正确的断言是()
①  (1)、(3)
②  (2)、(3)
③  (3)
④  (3)、(4)
⑤  (4)
【判断题】 对于一种确定的理想气体,(cp,m-cv,m)一定为一定值。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向真空作绝热自由膨胀,体积由增至,在此过程中气体的()
①  内能不变,熵增加
②  内能不变,熵减少
③  内能不变,熵不变
④  内能增加,熵增加
【单选题】 在标准状态下,体积比为1:2的氧气和氦气(均视为理想气体)相混合,混合气体中氧气和氦气的内能之比为:()
①  1:2
②  5:3
③  5:6
④  10:3
【判断题】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数学表达式为:pv=常数。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对理想气体自由膨胀的绝热过程,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①  T0、U0、S0
②  T0、U0、S0
③  T=0、U=0、S=0
④  T=0、U=0、S0
【单选题】 理想气体能达到平衡态的原因是()
①  各处温度相同
②  各处压强相同
③  分子永恒运动并不断相互碰撞
④  各处分子的碰撞次数相同
【单选题】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处在某一初始状态,现在要使它的温度经过一系列状态变化后回到初始状态的温度,可能实现的过程为()
①  先保持压强不变而使它的体积膨胀,接着保持体积不变而增大压强;
②  先保持压强不变而使它的体积减小,接着保持体积不变而减小压强;
③  先保持体积不变而使它的压强增大,接着保持压强不变而使它体积膨胀;
④  先保持体积不变而使它的压强减小,接着保持压强不变而使它体积膨胀。
【单选题】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某一初态出发,分别经过等体过程、等压过程和绝热过程使系统温度增加一倍,则三种过程中系统对外界作的功A、内能的增量△E和系统吸收的热量Q的关系为()
①  QVQPQS
②  AVAPAS
③  三种过程的△E相等
④  无法比较
【单选题】 如果在一固定容器内,理想气体分子速率都提高为原来的二倍,那么()
①  温度和压强都升高为原来的二倍;
②  温度升高为原来的二倍,压强升高为原来的四倍;
③  温度升高为原来的四倍,压强升高为原来的二倍;
④  温度与压强都升高为原来的四倍。
随机题目
【单选题】 旅顺大屠杀惨案的制造者是( )。
①  德国
②  俄国
③  日本
④  英国
【单选题】 中国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
①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②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③  义和团运动
④  洋务运动
【单选题】 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
①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激起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野心。
②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尽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
③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④  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反侵略战争的过程,是中华民族逐步觉醒的过程。
【单选题】 德国元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 )。
①  帝国主义已放弃灭亡中国的图谋
②  帝国主义之间相互勾结
③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④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单选题】 “门户开放政策”是( )提出的。
①  美国
②  英国
③  日本
④  俄国
【单选题】 规定外国人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条约是( )。
①  《南京条约》
②  《五口通商章程》
③  《黄埔条约》
④  《天津条约》
【单选题】 在近代,通过战争向中国勒索赔款最多的国家是( )。
①  英国
②  俄国
③  法国
④  日本
【单选题】 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
①  帝国主义的强大
②  社会制度的腐败
③  经济技术的落后
④  中国军队军事素质低下
【单选题】 外国教会为列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办得较早的外文期刊是( )。
①  《万国公报》
②  《民报》
③  《字林西报》
④  《新民丛报》
【多选题】 含有赔款内容的不平等条约有( )。
①  《南京条约》
②  《北京条约》
③  《马关条约》
④  《辛丑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