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消耗次数:1】
设A,B都是n阶矩阵,若A,B都可逆,则AB可逆。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判断题】 设矩阵A和B为两个同阶的可逆矩阵,则AB必可逆。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设A,B为同阶可逆矩阵,则( )
①  AB=BA
②  存在可逆矩阵P,使得<img class=jc-formula data-tex={ P }^{ -1 }AP=B src=https://huaweicloudobs.ahjxjy.cn/B628FBB9DF594DC246E6461761FB0654.png style=vertical-align: middle;/>
③  存在可逆矩阵C,使得<img class=jc-formula data-tex={ C }^{ T }AC=B src=https://huaweicloudobs.ahjxjy.cn/10446E9073E756778585555AA3598B46.png style=vertical-align: middle;/>
④  存在可逆矩阵P,Q,使得PAQ=B
【单选题】 设,AB都是n阶非零矩阵,且 AB?0,则A和B的秩( )
①  必有一个等于零.
②  都小于n
③  一个小于n,一个等于n.
④  都等于n
【单选题】 设A是m*n阶矩阵,C是n阶可逆矩阵,矩阵A的秩为r,矩阵B=AC的秩为t,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①  r>t
②  r<t
③  r=t
④  r与t的关系不定
【判断题】 若n阶矩阵A的行列式 |A|不等于0,则矩阵A可逆。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若A,B都不可逆,则A+B也不可逆。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若A,B皆为n阶方阵,则行列式 |AB|=|A||B|
①  正确
②  错误
【多选题】 设A为n阶对称矩阵,B为n阶反对称矩阵,则下列是对称矩阵的是
①  <img class=jc-formula data-tex={ A }^{ 2 } src=https://huaweicloudobs.ahjxjy.cn/CC624A823BD8B73F0E774F3692397F09.png style=vertical-align: middle;/>
②  <img class=jc-formula data-tex={ B }^{ 2 } src=https://huaweicloudobs.ahjxjy.cn/192A9F0679D608F98C34169BD9A4F824.png style=vertical-align: middle;/>
③  AB-BA
④  AB+BA
【单选题】 设A是mn?矩阵,C是n阶可逆矩阵,矩阵A的秩为r,矩阵BA?C的秩为r1, 则
①  r>r1
②  r<r1
③  r=r1
④  r1,r2的关系依C而定
【单选题】 设A和B皆为n阶方阵,则下面论断错误的是()。
①  A与B等价的充要条件是rank(A)=rank(B)
②  若A与B等价,则|A|=|B|
③  A与B等价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可逆阵P、Q,使A=PBQ
④  A可逆的充要条件是A等价于E<SUB>n</SUB>
随机题目
【单选题】 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内电位负荷减小称作( )
①  极化
②  去极化
③  复极化
④  超极化
【单选题】 下列哪种结构不属于细胞器( )。
①  线粒体
②  核糖体
③  溶酶体
④  分泌颗粒
【单选题】 与单纯扩散相比,易化扩散的特点是( )
①  顺浓度差转运
②  不耗能
③  需要膜蛋白质的帮助
④  是水溶性物质跨膜转运的主要方式
【单选题】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
①  肾上腺素
②  去甲肾上腺素
③  7—氨基丁酸
④  乙酰胆碱
【单选题】 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正确的叙述是( )
①  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化
②  突触后膜对钙离子和钾离子通透性增大
③  突触后膜去极化
④  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
【单选题】 人体正常染色体数目为( )。
①  44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
②  22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
③  22对常染色体,一对Y染色体
④  23对常染色体,一对X染色体
【单选题】 下列哪一种结构与维持细胞的形态无关( )。
①  微丝
②  中间丝
③  微管
④  线粒体
【单选题】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膜是属于( )
①  主动转运
②  单纯扩散
③  易化扩散
④  入胞作用
【单选题】 分泌蛋白质旺盛的细胞中,常含有( )。
①  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丰富的线粒体
②  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丰富的粗面内质网
③  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丰富的滑面内质网
④  大量的核糖体和丰富的线粒体
【单选题】 兴奋收缩耦联中的关键离子是( )
①  Na+
②  K+
③  Cl
④  -C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