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消耗次数:1】
母公司投资收益和子公司期初未分配利润与子公司本期利润分配和期末未分配利润的抵销时,应编制的抵销分录为:借记“投资收益”、“未分配利润——年初”项目,贷记“盈余公积”、“对股东的分配”和“未分配利润——年末”项目。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编制合并报表时编制的有关母公司投资收益和子公司期初未分配利润与子公司本期利润分配和期末未分配利润的抵销分录正确的是( )。
①  A.借:投资收益 贷:盈余公积 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 未分配利润——年末
②  借:盈余公积 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 未分配利润——年末 贷:投资收益
③  借:提取盈余公积 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 未分配利润——年末 贷:投资收益 未分配利润——年初
④  借:投资收益 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提取盈余公积 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 未分配利润——年末
【单选题】 编制合并报表时编制的有关母公司投资收益和子公司期初未分配利润与子公司本期利润分配和期末未分配利润的抵销分录正确的是( )。
①  A.借:投资收益 贷:盈余公积 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 未分配利润——年末
②  借:盈余公积 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 未分配利润——年末 贷:投资收益
③  借:提取盈余公积 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 未分配利润——年末 贷:投资收益 未分配利润——年初
④  借:投资收益 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提取盈余公积 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 未分配利润——年末
【判断题】 在将首期抵销的存货跌价准备对第二期期初未分配利润合并数额的影响予以抵销,调整第二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合并数额时,应编制的抵销分录为:借记“存货——存货跌价准备”项目,贷记“未分配利润——年初”项目。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未分配利润的数额等于企业当年实现的税后利润加未分配利润年初数。( )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在首期存在期末存货中包含有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情况下,在第二期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合并数额时,应编制的抵销分录为:借记“营业成本”项目,贷记“未分配利润——年初”项目。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未分配利润等。()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某企业年初未分配利润为100万元,本年实现的净利润为200万元,分别按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向投资者分配利润150万元,该企业未分配利润为( )万元。   
①  10    
②  90  
③  100   
④  110
【单选题】 某企业年初未分配利润为100万元,本年实现的净利润为200万元,分别按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向投资者分配利润150万元,该企业未分配利润为( )万元。
①  10    
②  90  
③  100   
④  110
【单选题】 将“本年利润”科目和“利润分配”科目下的其他有关明细科目的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后,“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的贷方余额反映的是(  )。
①  当年实现的净利润
②  累计留存收益
③  累计实现的净利润
④  累计未分配的利润数额
【判断题】 反映未分配利润的账户在“本年利润”、“利润分配”账户。
①  正确
②  错误
随机题目
【单选题】 在房地产经济宏观调控中,最重要的手段是()。
①  财政政策
②  货币政策
③  投资政策
④  法律手段
【单选题】 最有效的手段。()
①  货币政策
②  财政政策
③  产业政策
④  投资政策
【单选题】 地价是()。
①  土地中投入的资本
②  地租的资本化
③  土地使用权的价格
④  土地的价值
【单选题】 交易量回升,购楼者开始增多,少数炒家开始入市,但买房者多为自用,投机者较少。这是房地产周期的()阶段。
①  复苏阶段
②  繁荣阶段
③  衰退阶段
④  萧条阶段
【单选题】 住宅供给的显著特点不包括()
①  缺乏弹性
②  多样性
③  层次性
④  滞后性
【单选题】 下列评价指标中,属于动态评价指标的是()。
①  投资利润率
②  投资利税率
③  投资回收期
④  内部收益率
【单选题】 新参加工作或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包括单身和新结婚的小夫妻,这部分人群的住房保障方式主要是()
①  经济适用房
②  廉租房
③  公共租赁房
④  限价商品房
【单选题】 房地产开发的物业类型按照具体用途划分为()
①  出租型房地产和销售型房地产
②  高价、中价和低价房地产
③  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
④  住宅、商业、工业、特殊房地产
【单选题】 由追加投资带来的超额利润所转化的地租为()。
①  绝对地租
②  级差地租Ⅰ
③  级差地租Ⅱ
④  垄断地租
【单选题】 房地产泡沫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
①  政府实行的土地、货币、税收政策
②  金融自由化
③  宏观经济条件
④  市场信心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