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82.美感是直观感受,即?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主观认识
感性与理性在直觉性上的统一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判断题】 151.美感虽是直观感受,却包含着理性内容,是感性与理性在直觉性上的统一。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153.美感是直观感受,是感性认识。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①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②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③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④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单选题】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在于
①  理性认识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
②  感性认识过于抽象
③  理性认识更加真实
④  感性认识往往是错误的
【单选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①  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②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③  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④  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单选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
①  认识
②  实践
③  本质
④  现象
【单选题】 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会导致()。
①  诡辩论
②  经验论
③  唯物主义
④  不可知论
【简答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简答题】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判断题】 统计整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
①  正确
②  错误
随机题目
【多选题】 适用假释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①  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②  服刑达到法定期限
③  犯罪分子患有严重疾病或者因其他原因不能继续关押
④  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多选题】 下列属于实际没有承担的刑事责任的终结的是( )。
①  超过追诉时效的公诉案件
②  行为人在被追诉之前死亡的
③  犯罪人执行完被判处的刑罚
④  行为人被宣判有罪,但免予刑事处罚
【多选题】 2008年2月起,张某与许某结伙盗窃,先后共同作案5次,共窃得财物价值25000元,销赃后得赃款9000元,二人平分。2008年10月,张某单独作案1次,窃得现金5000元。2009年3月案发后,张某主动交代曾在1998年1月单独作案,窃得摩托车一辆,价值3800元,而公安机关当时未立案侦查。在追究张某和许某的刑事责任时,张某和许某分别对下列何种数额负责?( )
①  张某盗窃合计33800元
②  许某盗窃25000元
③  张某盗窃30000元
④  许某盗窃12500元
【多选题】 我国刑罚中的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 )
①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②  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
③  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领导职务的权利
④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权利
【多选题】 下列哪些情形不得适用缓刑?( )
①  甲因为交通肇事罪被判处3年零6个月的有期徒刑
②  甲2003年5月因为犯走私淫秽物品罪被判处2年有期徒刑,1995年5月刑满释放。2009年8月因为犯重大责任事故罪被依法判处2年有期徒刑
③  甲2001年7月因为犯寻畔滋事罪被判处2年有期徒刑,2003年7月刑满释放。2007年8月因为犯聚众斗殴罪被依法判处2年有期徒刑
④  甲因为无钱购买毒品吸食,情急之下,趁人不备,夺取老太太的手提包就跑(包内财物价值4000元),被当场抓获,依法应当判处2年有期徒刑
【多选题】 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是( )。
①  前罪和后罪都是故意犯罪
②  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都必须是有期徒刑以上
③  后罪发生于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5年以内
④  前罪和后罪均触犯同一罪名
【多选题】 刑事责任的特点是( )。
①  严厉性
②  专属性
③  应当性
④  时效性
【多选题】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具有下列哪些情形时,应当撤销假释?( )
①  犯新罪
②  发现其在判决宣告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
③  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
④  有违反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
【多选题】 下列属于绝对确定的法定刑的有( )。
①  处有期徒刑15年
②  处死刑
③  处无期徒刑
④  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
【多选题】 下列有关特赦的论述正确的是( )。
①  我国宪法中既规定了大赦、也规定了特赦
②  特赦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发布特赦令实施特赦
③  自1959年以来,我国共实行过7次特赦
④  我国的特赦既针对刑罚尚未开始执行的犯罪分子,也针对关押改造一定期限、确实改恶从善的犯罪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