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消耗次数: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由14个部分构成。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多选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  A.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②  B.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③  C.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④  D.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判断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第二板块分为12个部分。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在有关农业方面,提出()。
①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②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③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单选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哪次会议审议通过的?
①  十九届二中全会
②  十九届三中全会
③  十九届四中全会
④  十九届五中全会
【单选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在有关农业方面,提出()。
①  A.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②  B.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③  C.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  D.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单选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在( )上获得通过的。
①  党的十九大
②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
③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④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
【判断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2019年审议通过的。
①  正确
②  错误
【多选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应处理好的关系包括()。
①  A.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
②  B.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
③  C.开放和自主的关系,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④  D.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有效防范和应对可能影响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
【单选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推动( )常态化制度化。
①  理想信念教育
②  革命传统教育
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多选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协调推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战略布局。
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②  全面深化改革
③  全面依法治国
④  全面从严治党
随机题目
【单选题】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
①  社会主义
②  共产主义
③  全面小康社会
【单选题】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在()举行。
①  1921年7月1日南京
②  1921年7月23日北京
③  1921年7月23日上海
【单选题】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①  中共"二大"
②  中共"三大"
③  国民党"一大"
【单选题】 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是()。
①  党的四大
②  党的五大
③  党的六大
【单选题】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①  共产党执政规律
②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③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单选题】 1971年10月25日,第()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①  26
②  27
③  28
【单选题】 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年龄为年满()。
①  16岁
②  18岁
③  20岁
【单选题】 党章总纲强调,要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
①  科学型
②  制度型
③  服务型
【单选题】 下列有关发展对象的政审工作的说法错误的是()。
①  对发展对象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的政审有函调和外调两种方式
②  非党组织提供的材料可作为政审的证明材料
③  政审工作须防止出现重工作学习表现,忽视政治素质的现象
【单选题】 以下不属于《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的“三个监督”指的是()。
①  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
②  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
③  加强跨部门的普遍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