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1981年,时任高教部部长的蒋南翔同志在纪念交大建校85周年暨迁校25周年的讲话时说,西迁精神是“社会主义觉悟”的表现,什么是社会主义觉悟( )
响应党的号召,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新中国“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根据地理位置选择工作所在地
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工作
在繁华的地方工作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1981年,时任高教部部长的蒋南翔同志在纪念交大建校85周年暨迁校25周年的讲话时说,西迁精神是“社会主义觉悟”的表现,什么是社会主义觉悟( )。
①  响应党的号召,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新中国“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②  根据地理位置选择工作所在地
③  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工作
④  在繁华的地方工作
【多选题】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 )。
①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根本的经验教训
②  认清时代主题的需要
③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迫切需要解决的普遍性问题
④  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多选题】 如何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理论问题
①  “什么是社会主义”说的是概念和定义
②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说的是方法和操作
③  并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单选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中心工作是( )。
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②  经济建设
③  党的建设
④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单选题】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是()。
①  恢复党的思想路线
②  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
③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④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判断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意味着苏联模式社会主义道路的建立
①  正确
②  错误
【多选题】 根据吕虹主任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什么特色?
①  A.形成特色
②  B.目标特色
③  C.国情特色
④  D.内容特色
【多选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经历()等的失败尝试后,中国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①  A.君主立宪制
②  B.议会制
③  C.总统制
④  D.联邦制
【多选题】 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①  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固有模式
②  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  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④  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⑤  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判断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①  正确
②  错误
随机题目
【单选题】 窗间墙的宽度一般宜大于()
①  900mm
②  1200mm
③  1000mm
④ 
【单选题】 厚度≤240mm的砖墙,当支承于其上的梁跨度大于或等于()时,其支承处宜加设壁柱。
①  8m
②  7m
③  6m
④  5m
【单选题】 砌体受压后的变形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的压缩变形是主要部分。
①  砂浆层
②  空隙
③  块体
④ 
【单选题】 面关于配筋砖砌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  轴向力的偏心距超过规定限值时,宜采用网状配筋砖砌体;
②  网状配筋砖砌体抗压强度较无筋砌体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砌体中配有钢筋,钢筋的强度较高,可与砌体共同承担压力;
③  组合砖砌体在轴向压力下,钢筋混凝土面层与砌体共同承担轴向压力,并对砌体有横向约束作用;
④  网状配筋砖砌体的配筋率越大,砌体强度越高,应尽量增大配筋率。
【单选题】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施工管理控制等级”有()个级别。
①  A.B.C三个级别;
②  A.B.C.D四个级别;
③  A.B二个级别;
④  A.B.C.D.E五个级别;
【单选题】 对砖砌体,当过梁上的墙体高度hwln/3,过梁上的均布荷载取()
①  全部墙重
②  一半墙重
③  墙重的三分之一
④ 
【单选题】 柱计算简图在基础顶面处按固接考虑,是因为()
①  M较大
②  N较大
③  M/N较大
④  M/N较小
【单选题】 下面关于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的承载力计算中正确的是:()
①  强度系数的大小主要与构造柱截面和间距有关;
②  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2.5;
③  构造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
④  构造柱的截面尺寸不宜小于240mm×180mm。
【单选题】 影响砌体结构房屋空间工作性能的主要因素是:()
①  房屋结构所用块材和砂浆的强度等级;
②  外纵墙的高厚比和门窗洞口的开设是否超过规定;
③  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是否满足规范的要求;
④  房屋屋盖、楼盖的类别和横墙的间距。
【单选题】 砌体结构中的偏心受压构件,其压力的偏心矩e一般用荷载的()计算
①  设计值
②  标准值
③  恒载设计值
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