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关于盆式开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支撑用量小,费用低。
盆式部位土方开挖不便。
对地下结构需设置后浇带或在施工中留设施工缝,将地下结构分两阶段施工,对结构整体性及防水性亦有一定的影响。
盆式开挖适合于基坑面积大、支撑或拉锚作业困难且无法放坡的基坑。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判断题】 无内支撑支护的土壁可垂直向下开挖,在地下结构完成后,基坑回填土方工作量小。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下列关于基坑(槽)开挖施工工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  采用机械开挖基坑时,为避免破坏基底土,应在标高以上预留15~50cm的土层由人工挖掘修整
②  在基坑(槽)四侧或两侧挖好临时排水沟和集水井,或采用井点降水,将水位降低至坑、槽底以下500mm,以利于土方开挖
③  雨期施工时,基坑(槽)需全段开挖,尽快完成
④  当基坑挖好后不能立即进行下道工序时,应预留30cm的土不挖,待下道工序开始再挖至设计标高
【单选题】 下列关于基坑(槽)开挖施工工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  采用机械开挖基坑时,为避免破坏基底土,应在标高以上预留30~50cm的土层由人工挖掘修整
②  在基坑(槽)四侧或两侧挖好临时排水沟和集水井,或采用井点降水,将水位降低至坑、槽底以下500mm,以利于土方开挖
③  雨期施工时,基坑(槽)需全段开挖,尽快完成
④  当基坑挖好后不能立即进行下道工序时,应预留30~50cm的土不挖,待下道工序开始再挖至设计标高
【单选题】 无内支撑支护开挖的形式包括:①悬臂式②拉锚式③重力式④土钉墙。()
①  ①+②+③+④
②  ②+③+④
③  ③+③
④  ④+④
【单选题】 关于土方开挖放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  土类为单一土质时,普通土开挖深度大于1.2m时,允许放坡。
②  土类为单一土质时,坚土开挖深度大于1.5m时,允许放坡。
③  土类为混合土质时,开挖深度小于1.5m,允许放坡。
④  土类为混合土质时,开挖深度大于1.7m时,允许放坡。
【单选题】 深基坑土方开挖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关键要点不包括()。
①  深基坑土方开挖工程的分层、分段开挖工艺
②  周边环境的安全性
③  支护结构稳定性
④  起重吊装安全措施
【单选题】 关于放坡开挖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①  施工方便,挖土机作业时没有障碍。
②  可分层开挖或一次挖至坑底。
③  基坑开挖后主体结构施工作业空间大。
④  施工工期长,造价高。
【判断题】 基坑开挖的原则是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开挖深度超过( )的基坑(槽)并采用支护结构施工的工程,应当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①  3
②  5
③  6
④  7
【单选题】 关于深基坑开挖下列说法明显错误的是()。
①  分层开挖、严禁超挖
②  开槽支撑、先挖后
③  坑底防浸水
④  尽快浇筑基础垫层
随机题目
【单选题】 平面图(如下)的三个面的次数分别是(   )
①  11,3,4
②  11,3,5
③  12,3,6
④  10,4,3
【单选题】 设D的结点数大于1,D=V,E是强连通图,当且仅当(   )
①  D中至少有一条通路
②  D中至少有一条回路
③  D中有通过每个结点至少一次的通路
④  D中有通过每个结点至少一次的回路
【判断题】 图中度为零的结点称为孤立结点。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有限格都是有界格。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设Z是整数集,E={…,-4,-2,0,2,4,…},f:Z→E,f(x)=2x,则f(   )
①  仅是满射
②  仅是入射
③  是双射
④  无逆函数
【单选题】 设集合A={1,2,3},下列关系R中不是等价关系的是(   )
①  R={1,12,23,3}
②  R={1,12,23,33,22,3}
③  R={1,12,23,31,2}
④  R={1,12,23,31,22,11,33,12,33,2}
【单选题】 设G是具有n个结点的无向简单图,若在G中存在一条汉密尔顿路,则G中每一对结点的度数之和与n-1的关系为(   )
①  大于
②  大于等于
③  等于
④  小于
【单选题】 设M={x|f1(x)=0},N={x|f2(x)=0},则方程f1(x)·f2(x)=0的解为(   )
①  M∩N
②  M∪N
③  MN
④  M-N
【单选题】 无向图G是欧拉图当且仅当G是连通的且()
①  G中各顶点的度数均相等
②  G中各顶点的度数之和为偶数
③  G中各顶点的度数均为偶数
④  G中各顶点的度数均为奇数
【单选题】 设论域D={a,b},与公式xA(x)等价的命题公式是(   )
①  A(a)∧A(b)
②  A(a)→A(b)
③  A(a)∨A(b)
④  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