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下列情形中,不可以向海关申请退还关税的有()。
因海关误征而多纳税款的
海关核准免验进口的货物,在完税后发现有短缺情况,经海关审查认可的
已缴纳出口关税的货物,因故未装运出口,申报退关,经海关查验属实的
进口货物在起卸前,遭受损失的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多选题】 下列进口货物中,属于经海关审查无误后可以免税的情形有( )。
①  无商业价值的广告品和货样
②  国际组织无偿赠送的物资
③  在境外运输途中遭受到损坏的进口货物
④  起卸后海关放行前,因不可抗力遭受损坏的进口货物
【单选题】 以下进口的货物,海关可以酌情减免关税的是( )。
①  进口1年内在境内使用的货样
②  为制造外销产品而进口的原材料
③  在境外运输途中遭受损坏的物品
④  外国政府赠送的物资
【单选题】 ( )是指货物装运前向海关办理申报手续。
①  货单
②  投保
③  改证
④  报关
【判断题】 纳税人进口货物,应当自海关填发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之日起7日内缴纳税款。(? ?)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纳税人进口货物,应当自海关填发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之日起7日内缴纳税款。(? ?)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进口货物自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起(? ?)内向货物进(出)境海关申报。
①  14日
②  15日
③  24小时
④  7日
【单选题】 进口货物自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起(? ?)内向货物进(出)境海关申报。
①  14日
②  15日
③  24小时
④  7日
【多选题】 下列各项中,海关可以酌情减免关税的有( )。
①  无商业价值的广告品及货样
②  起卸后海关放行前,因不可抗力遭受损坏的进口机械
③  外国企业无偿赠送的物资
④  在境外运输途中遭受到损坏的进口货物
【判断题】 因故退还的中国出口货物,可以免征进口关税,但已征收的出口关税不予退还。( )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因为海关程序本来是正常的进口货物通关程序,因此即使滥用海关程序也不会起到歧视和限制进口的作用。
①  正确
②  错误
随机题目
【单选题】 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应如何处理?( )
①  受害人自己承担损失
②  双方平均分担损失
③  双方对损害承担连带责任
④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担损失。
【单选题】 依照法律规定,在不履行合同或法定义务,致使他人财产、人身权利受到损害时,不属于免除民事责任的情况是( )
①  不可抗力
②  受害人的故意或重大过失
③  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行为
④  第三人的过错
【多选题】 (  )的债务人或债权人肯定都为二人以上的多数人。
①  多数人之债
②  按份之债
③  连带之债
④  简单之债
【多选题】 甲公司和乙公司与某石化公司订了一份合同,合同约定石化公司在1个月内供给0号或10号 柴油1000吨,每吨价格为1600元;甲公司与乙公司按4比6分配。该合同之债是( )
①  多数人之债
②  按份之债
③  选择之债
④  .种类物之债
【单选题】 债的客体是( )
① 
② 
③  行为
④  不一定。
【单选题】 在债的移转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  债权让与应取得债务人的同意才有效
②  债务转移应取得债权人的同意才有效
③  债权让与和债务转移均应取得对方的同意才有效
④  债权让与和债务转移只要通知了对方就发生效力
【多选题】 甲与农机公司签订一份购买一台编号为999号东方红牌拖拉机的合同。甲与农机公司发生了债的关系,从性质上讲,该债属于()
①  法定之债 
②  单一之债
③  简单之债
④  选择之债
【多选题】 甲、乙共同出资,合伙购买丙的一幢房屋。甲、乙与丙所签订的买卖合同约定,将丙的一幢房屋以4 万元的价格卖给甲、乙。该合同所产生的债属于何种类型之债( )
①  单一之债
②  简单之债
③  按份之债
④  连带之债
【单选题】 农民张某与邻居王某共同向邻村吴某购买大豆以供各自使用,双方商定购买大豆500公斤,每公斤1元,一个月内支付价款。当日下午张某和王某就将大豆拉回家,各半分用。此后,张某和王某没有按期付款。吴某多次讨款未成,遂于同年向法院起诉,要求张某和王某偿还购买大豆款500元。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①  张某和王某各付250元的债务
②  张某和王某负连带责任
③  如果张某对吴某偿还了500元,王某对吴某的债务即行消失
④  如果张某对吴某偿还了500元,吴某对张某负250元的不当得利之债
【单选题】 张某与某作协签订小说写作合同,需在一年内完成戏剧两部,作协支付稿费10万,张某拟将合同权利转让给牛某以抵销个人所负债务 10 万元。该合同权利
①  通知作协后即可转让
②  依该合同的性质不能转让
③  可以部分转让
④  因违背公序良俗不得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