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甲材料计划单位成本为35元/千克,企业购入甲材料500千克,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材料价款为17600元,增值税税额为2992元,企业在材料验收入库时实收490千克,短缺的10千克为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则该批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额为()。
3442元
100元
450元
3092元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某企业甲产品消耗直接材料,其中A材料价格标准为3元/千克,数量标准为5千克/件,B材料价格标准为4元/千克,数量标准为10千克/件,则甲产品消耗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为()。
①  15元
②  40元
③  55元
④  65元
【单选题】 某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发出原材料的成本。2009年9月1日,甲材料结存200千克,每千克实际成本为300元;9月7日购入甲材料350千克,每千克实际成本为310元;9月21日购入甲材料400千克,每千克实际成本为290元;9月28日发出甲材料500千克。9月份甲材料发出成本为( )元。   
①  145000      
②  150000   
③  153000      
④  155000
【单选题】 某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发出原材料的成本。2009年9月1日,甲材料结存200千克,每千克实际成本为300元;9月7日购入甲材料350千克,每千克实际成本为310元;9月21日购入甲材料400千克,每千克实际成本为290元;9月28日发出甲材料500千克。9月份甲材料发出成本为( )元。
①  145000      
②  150000   
③  153000      
④  155000
【多选题】 甲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原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2012年12月初,A材料账面余额90000元,该企业12月份发生的有关经济业务如下:   (1)5日,购入A材料1000千克,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300000元,增值税税额51000元,购入该种材料发生保险费1000元,发生运输费4000元(已取得运输发票),运输过程中发生合理损耗10千克,材料已验收入库,款项均已通过银行付清,运输费用的增值税扣除率7%。根据资料(1),下列各项中,关于甲企业采购A材料的会计处理,结果正确的是()。
①  ?记入原材料科目的金额为305000元
②  ?记入原材料科目的金额为304720元
③  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的金额为51000元
④  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的金额为51280元
【多选题】 甲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原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2012年12月初,A材料账面余额90000元,该企业12月份发生的有关经济业务如下:   (1)5日,购入A材料1000千克,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300000元,增值税税额51000元,购入该种材料发生保险费1000元,发生运输费4000元(已取得运输发票),运输过程中发生合理损耗10千克,材料已验收入库,款项均已通过银行付清,运输费用的增值税扣除率7%。根据资料(1),下列各项中,关于甲企业采购A材料的会计处理,结果正确的是()。
①  ?记入原材料科目的金额为305000元
②  ?记入原材料科目的金额为304720元
③  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的金额为51000元?
④  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的金额为51280元
【多选题】 甲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原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2012年12月初,A材料账面余额90000元,该企业12月份发生的有关经济业务如下:   (1)5日,购入A材料1000千克,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300000元,增值税税额51000元,购入该种材料发生保险费1000元,发生运输费4000元(已取得运输发票),运输过程中发生合理损耗10千克,材料已验收入库,款项均已通过银行付清,运输费用的增值税扣除率7%。根据资料(1),下列各项中,应计入外购原材料实际成本的是( )。
①  运输过程中的合理损耗
②  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保险费
③  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
④  增值税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税额
【多选题】 甲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原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2012年12月初,A材料账面余额90000元,该企业12月份发生的有关经济业务如下:   (1)5日,购入A材料1000千克,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300000元,增值税税额51000元,购入该种材料发生保险费1000元,发生运输费4000元(已取得运输发票),运输过程中发生合理损耗10千克,材料已验收入库,款项均已通过银行付清,运输费用的增值税扣除率7%。根据资料(1),下列各项中,应计入外购原材料实际成本的是( )。
①  运输过程中的合理损耗
②  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保险费
③  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
④  增值税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税额
【单选题】 某企业甲产品消耗直接材料,其中A材料价格标准为3元/千克,数量标准为5元/件,B材料价格标准为4元/千克,数量标准为10元/件,则甲产品消耗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为( )。
①  15元
②  40元
③  55元
④  65元
【单选题】 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原材料采用实际成本法核算。本月购入甲材料一批,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10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17000元,入库前发生挑选整理费用300元。该批甲材料的实际成本是?
①  100000元
②  100300元
③  117000元
④  117300元
【单选题】 某企业全年需甲材料50000千克,每次订货的变动性订货成本为25元,单位材料年均变动性储存成本10元,则经济批量为()。
①  400千克
②  500千克
③  600千克
④  700千克
随机题目
【判断题】 减少债务本金、降低利率、免去应付未付的利息、延长偿还期限并减少债务的账面价值等重组方式属于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重组方式。(  )
① 
② 
【单选题】 下列各项业务中,可以确认收入的是(  )。
①  企业销售的商品在质量、品种、规格等方面不符合合同或协议的要求,又未根据正常的保证条款予以弥补
②  企业尚未完成售出商品的安装或检验工作,且安装或检验工作是销售合同或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  销售合同或协议中规定了买方由于特殊原因有权退货的条款,且企业不能确定退货的可能性
④  视同买断方式销售商品,双方协议明确规定,无论受托方是否卖出、是否获利,均与委托方无关
【单选题】 甲公司对新上市A产品实行一个月内“包退、包换、包修”的销售政策。2014年8月份共销售甲产品10件,售价总额5000元,成本3000元。假设甲公司无法合理估计退货可能性,甲公司8月份A产品的收入应确认为(  )元。
①  5000
②  3000
③  0
④  2000
【单选题】 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协议,采用分期预收款方式向乙公司销售一批商品。该批商品实际成本为140万元。协议约定,该批商品销售价格为200万元;乙公司应在协议签订时预付120万的货款,剩余货款于2个月后支付,甲公司在收到最后一笔款项时发出该批商品。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的处理正确的是(  )。
①  签订协议时,确认为收入120万元
②  收到剩余款项时,确认收入80万元
③  收到剩余款项时,确认收入200万元
④  签订协议时,确认收入200万元
【单选题】 A公司赊销商品一批,按价目表的价格计算,货款金额为100万元,给买方的商业折扣为5%,规定的付款条件为2/10,1/20,n/30,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代垫运杂费2万元。则应收账款账户的入账金额为(  )万元。
①  119
②  117
③  110.93
④  113.15
【单选题】 甲公司对8月初开始投产的A产品实行1个月内 “包退、包换、包修”的销售政策。8月份共销售A产品 20 件,售价共计100 000 元,成本80 000元。根据以往经验,A产品包退的占 4%,包换的占 6%,包修的占 10%,甲公司 8 月份应确认A产品销售收入(  )元。
①  96 000
②  100 000
③  90 000
④  80 000
【单选题】 甲公司于20×9年8月接受一项产品安装任务,安装期6个月,合同总收入30万元,年度预收款项4万元,余款在安装完成时收回,当年实际发生成本8万元,预计还将发生成本16万元。按照已发生成本占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确认收入,则该公司20×9年度确认收入为(  )万元。
①  8
②  10
③  24
④  0
【单选题】 某商场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2010年春节期间为进行促销,该商场规定购物每满200元积10分,不足200元部分不积分,积分可在一年内兑换成与积分等值的商品。某顾客购买了售价为5850元(含增值税850元)、成本为4000元的服装,预计该顾客将在有效期限内兑换全部积分。则因该顾客购物商场应确认的收入为(  )元。
①  4707.5
②  4710
③  4750
④  5000
【单选题】 甲公司和乙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2013年6月1日,甲公司委托乙公司销售600件商品,每件商品的成本为40元,协议价为每件68元。代销协议约定,乙公司在取得代销商品后,无论是否卖出、获利,均与甲公司无关。商品已发出,并且货款已经收付,则甲公司在2013年6月1日应确认收入(  )元。
①  40 800
②  0
③  24 000
④  20 800
【单选题】 企业销售商品发生的销售折让应(  )。
①  增加销售费用
②  冲减主营业务成本
③  冲减主营业务收入
④  增加营业外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