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消耗次数:1】
根据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对无效劳动合同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用人单位免除自已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劳动合同无效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无效劳动合同自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无效之日起没有约束力
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经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 )。
①  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②  和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③  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④  向劳动者支付补偿金
【单选题】 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 )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
①  可以
②  不必
③  应当
④  不得
【多选题】 根据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 )确认
①  工会
②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
③  人民法院
④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多选题】 根据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 )确认。
①  工会
②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
③  人民法院
④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多选题】 根据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 )确认。
①  A.工会
②  B.劳动争议仲裁机构
③  C.人民法院
④  D.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多选题】 根据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 )确认。
①  A.工会
②  B.劳动争议仲裁机构
③  C.人民法院
④  D.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简答题】 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填空]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多选题】 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者有下列()情形的,用人单位可随时解除劳动合同。
①  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②  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③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④  劳动者患病,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⑤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多选题】 根据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情形中,即使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了服务期,劳动者仍可以主张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不得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的有( )
①  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②  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礼社会保险费的
③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④  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多选题】 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下列属于无效的劳动合同的有()。
①  报酬较低的劳动合同
②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劳动合同
③  采用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的劳动合同
④  未规定明确合同期限的劳动合同
⑤  劳动内容约定不明确的劳动合同
随机题目
【单选题】 引起楔状缺损的主要原因是 ( )
①  牙体材料疲劳
②  牙周病
③  牙颈部的结构
④  酸的作用
⑤  刷牙
【单选题】 上颌骨骨折出现脑脊液鼻漏或耳漏时,下列哪种作法是错误的( )?
①  用消毒棉球填塞鼻腔和外耳道
②  姿势引流
③  用磺胺嘧啶或氯霉素预防感染
④  耳鼻应该消毒并保持干净
⑤  防止咳嗽和打喷嚏
【单选题】 牙列缺失时,其牙槽骨吸收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
①  缺失原因
②  缺牙时间
③  骨组织密度
④  全身健康状况
⑤  以上都是
【单选题】 乳牙的萌出时间一般是( )
①  2~3个月始萌,1岁左右完成
②  4~6个月始萌,1.5岁左右完成
③  6~8个月始萌,2岁左右完成
④  8~10个月始萌,2.5岁左右完成
⑤  1岁左右始萌,3岁左右完成
【单选题】 从牙体剖面观察,以下哪一项不是牙体的组成部分 ( )
①  牙釉质
②  牙骨质
③  牙本质
④  牙髓腔
⑤  牙髓
【单选题】 不宜在冠周炎急性期进行治疗的是:( )
①  消炎
②  镇痛
③  建立引流
④  对症处理
⑤  拔牙
【单选题】 以下哪种情况应暂缓拔牙( )
①  妊娠第4、5、6月
②  糖尿病的血糖150mg/dL尿糖(+)无酸中毒
③  急性智齿冠周炎伴嚼肌间隙感染
④  甲状腺机能亢进治疗后心率低于100次/min
⑤  高血压血压控制在21.3~13.3kPa(160/100mmHg)
【单选题】 若卡方值大于等于尾部概率为0.05的卡方界值,则( )
①  P≤0.05
②  P≥0.05
③  P<0.05
④  P>0.05
【单选题】 抽样误差存在的原因是( )
①  抽样
②  总体中存在个体差异
③  A和B都是
④  以上都不是
【单选题】 某种职业病检出率为( )
①  实有病人数/受检人数×100/100
②  检出病人数/在册人数×100/100
③  实存病人数/在册人数×100/100
④  检出人数/受检人数×1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