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下列各罪中,属于用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的有
破坏交通工具罪
放火罪
破坏公破坏交通设施罪
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多选题】 破坏交通设施罪的对象有( )。
①  轨道、桥梁
②  隧道、公路
③  机场、航道
④  灯塔、标志
【多选题】 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的对象包括( )。
①  火车
②  汽车
③  摩托车
④  航空器
【多选题】 破坏交通工具罪中的交通工具包括?
①  火车
②  汽车
③  轮船
④  飞机
⑤  地铁
【多选题】 下列犯罪中属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是?
①  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
②  侵犯商业秘密罪
③  破坏生产经营罪
④  挪用资金罪
【单选题】 危害公共安全罪属于(  )的量刑范畴。
①  民法
②  刑法
③  宪法
④  经济法
【单选题】 下列哪一行为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
①  甲驾车在公路转弯处高速行驶,撞翻相向行驶车辆,致2人死亡
②  乙驾驶越野车在道路上横冲直撞,撞翻数辆他人所驾汽车,致2人死亡
③  丙醉酒后驾车,刚开出10米就撞死2人
④  丁在繁华路段飙车,时速达200公里以上,2名老妇受到惊吓致心脏病发作死亡
【单选题】 下列交通工具中,不能成为破坏交通工具罪犯罪对象的是?
①  马车
②  电车
③  船只
④  拖拉机
【单选题】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方面是
①  故意
②  过失
③  故意或过失
④  采用严格责任原则
【单选题】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方面是?
①  故意
②  过失
③  故意或过失
【多选题】 我国《刑法》规定的“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罪名包括( )
①  A.污染环境罪
②  B.盗伐林木罪和滥伐林木罪
③  C.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和狩猎罪
④  D.非法占用农用地罪
⑤  E.破坏生态罪
随机题目
【单选题】 下列关于发票开具和保管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①  A.不得为他人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不符的发票
②  B.已经开具的发票存根联和发票登记簿应当保存3年
③  C.取得发票时,不得要求变更品名和金额
④  D.开具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发票使用登记制度,设置发票登记簿
【单选题】 下列关于账簿和凭证管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  A.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营业执照签发或者发生纳税义务之日起15日内,按规定设置账簿
②  B.扣缴义务人应当自法定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10日内,按照所代扣、代收的税种分别设置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账簿
③  C.纳税人使用计算机记账的,纳税人建立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不需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④  D.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完税凭证、发票、出口凭证以及其他涉税资料应当保存5年
【单选题】 对国家税务总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 )申请行政复议。
①  A、国务院
②  B、国家税务总局
③  C、人民法院
④  D、向上一级税务机关
【单选题】 应当由付款方向收款方开具发票的情形是( )。
①  A、甲公司对外销售一批钢材
②  B、乙宾馆提供客房服务
③  C、丙物流公司对外开展运输业务
④  D、丁再生资源公司收购居民废旧电视机
【单选题】 下列税收法律中,属于税收程序法的是( )。   
①  A.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②    B.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③    C.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④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
【单选题】 某纳税人应在3月15日前缴纳税款30万元,逾期未缴纳,税务机关责令其在3月31日前缴纳,但直到4月24日才缴纳。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规定,应加收滞纳金( )万元。   
①  A.30×0.5‰×15
②    B.30×0.5‰×16
③    C.30×0.5‰×24
④    D.30×0.5‰×40
【单选题】 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 )内,将其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①  A.15日
②  B.20日
③  C.30日
④  D.40日
【单选题】 根据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税种中,实行从量计征的是( )。
①  A.契税
②  B.城镇土地使用税
③  C.房产税
④  D.土地增值税
【单选题】 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下列个人财产中,不适用税收保全措施的是( )。
①  A、机动车辆
②  B、金银首饰
③  C、古玩字画
④  D、维持生活必须的住房
【单选题】 违反税收征管规定非法印制发票的,由( )税务机关销毁非法印制的发票,没收违法所得和作案工具。
①  A、税务机关
②  B、公安机关
③  C、检察机关
④  D、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