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下列关于数字签名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数字签名可以利用公钥密码体制实现
数字签名可以保证消息内容的机密性
常用的公钥数字签名算法有RSA和DSS
数字签名可以确认消息的完整性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数字签名可以实现消息的( )
①  机密性
②  不可否认性
③  可用性
④  可读性
【单选题】 关于数字签名,下面( )是错误的?
①  数字签名技术能够保证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②  数字签名技术能够保证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
③  数字签名技术能够对发送者者的身份进行认证
④  数字签名技术能够防止交易中抵赖的发生
【单选题】 数字签名可以保证信息传输的()。
①  完整性
②  真实性
③  完整性和真实性
④  机密性
【判断题】 数字签名属于消息认证方式。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数字签名和手写签名的区别是()。
①  前者因消息而异,后者因签名者而异
②  前者因签名者而异,后者因消息而异
③  前者是0和1的数字串,后者是模拟图形
④  前者是模拟图形,后者是0和1的数字串
【单选题】 颁发数字证书单位的数字签名在数字签名中要使用__________来对信息摘要进行签名.
①  接收方私钥
②  发送方公钥
③  接收方公钥
④  发送方私钥
【单选题】 数字签名是通过( )来实现的。
①  认证
②  程序
③  签名算法
④  仲裁
【单选题】 最有效的保护E-mail的方法是使用数字签名,常用的数字签名软件有( )
①  KDC
②  OTP
③  PGP
④  IDEA
【单选题】 数字签名与传统的手写签名相比的特点不包括( )。
①  数字签名中的签名同信息是分开的
②  数字签名利用公开的方法对签名进行验证
③  数字签名通过同预留的签名样本相比较作出判断
④  在数字签名中有效签名的复制同样是有效签名
【单选题】 以下关于数字签名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  数字签名可保证信息传输过程中信息的完整性
②  数字签名可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截获
③  实现数字签名的主要技术是对称密钥加密技术
④  数字签名是将数字摘要用发送者的公钥加密,与原文一起传送给接收者
随机题目
【多选题】 小李8岁、小张6岁。某日放学后,两人觉得无聊,便相约到山上玩耍。由于山上碎石特别多,两人就随手拾起向远处掷。农民老黄刚好在山下经过,被石头砸伤,花去医疗费5000元。请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  小李、小张构成共同危险行为
②  小张的监护人承担
③  小李的监护人与小张的监护人共同承担
④  由于小李与小张都是未成年人,属于意外事件,应由老黄自己承担
【多选题】 属于原始取得方法的有
①  原物的所有人取得孽息的所有权
②  房屋所有人取得附合于自己房屋的财产的所有权
③  国家取得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的所有权
④  继承人依法定继承方式取得
⑤  遗产的所有权
⑥  受赠予人接受赠予所得
【多选题】 根据民法中物的分类标准,下列物中哪些属于主物与从物的关系
①  锁与钥匙
②  上衣与裤子
③  电视机与遥控器
④  花儿与草
⑤  房屋与窗户
【多选题】 根据我国《合同法》,以下对买卖合同中标的物的风险负担的表述错误的是
①  特定物的风险在合同成立后即由买受人承担
②  在途货物的风险自合同成立后即转移给买受人
③  需要运输的标的物,自交付给买受人后风险转移给买受人
④  受人因标的物质量不符合要求拒绝受领的情况下,风险转移给买受人
【多选题】 下列属于法定继承人的是
①  配偶
②  子女
③  父母
④  兄弟姐妹
⑤  祖父母、外祖父母
【多选题】 下列条件中,哪些可以导致免除民事责任
①  不可抗力
②  因正当防卫、紧急避险造成损失的
③  共同致人损害行为的一个行为人证明损害系他们中的另一个人造成
④  因受害人的故意或重大过失
【多选题】 根据我国《合同法》,以下对买卖合同中标的物的风险负担的表述错误的是
①  特定物的风险在合同成立后即由买受人承担
②  在途货物的风险自合同成立后即转移给买受人
③  需要运输的标的物,自交付给买受人后风险转移给买受人
④  在买受人因标的物质量不符合要求拒绝受领的情况下,风险转移给买受人
【多选题】 与转继承相比较,代位继承的特征有
①  代位继承只适用于法定继承
②  代位继承人可以是被代位人的任何一个继承人
③  代位继承的发生是基于继承人在继承开始之前死亡
④  代位继承人只能是被代位人的晚辈直系血亲
【多选题】 根据我国民法,下列行为中可适用无过错原则的有
①  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损害
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中造成损害
③  高度危险作业造成损害
④  饲养的 动物 造成的损害
⑤  因疏忽大意而造成的损害
【多选题】 债可因下列哪些事实发生
①  买卖合同
②  侵权行为
③  不当得利
④  无因管理
⑤  政府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