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某企业按“2/10、n/30”的条件购入货物20万元,如果企业延至第30天付款,其放弃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是( )
36.7%
18.4%
2%
14.7%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某企业按2/10,N/30的条件购入货物20万元,如果企业延至第30天付款,其放弃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为( )。
①  36. 7%
②  18.4%
③  37.8%
④  32.7%
【单选题】 某企业按2/10,N/30的条件购入货物20万元,如果企业延至第30天付款,其放弃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为( )。
①  36. 7%
②  18.4%
③  37.8%
④  32.7%
【判断题】 某企业以“2/10,n/40”的信用条件购入原料—批,若企业延至第30天付款,则可计算求得,其放弃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为36.73%。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某企业按 “2/10 ,N/60 ” 的条件购进商品 20 000 元,若放弃现金折扣 ,则其资金的机会成本率为( )
①  2%
②  12%
③  14. 46%
④  14. 69%
【单选题】 某企业按“2/10,n/50”的条件购进一批商品。若企业放弃现金折扣,在信用期内付款,则其放弃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为( )。
①  16.18%
②  20%
③  14%
④  18.37%
【单选题】 某企业的变动成本率为60%,资本成本为10%,年度赊销收入为1000万元,平均收账期为30天,一年按360天计算,则该企业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是( )。
①  5万元
②  7万元
③  12万元
④  17万元
【单选题】 某企业规定的信用条件为:“5/10,2/20,n/30”,某客户从该企业购入原价为10 000元的原材料,并于第15天付款,该客户实际支付的货款是( )。
①  9 500
②  9 900
③  10 000
④  9 800
【单选题】 某企业规定的信用条件为:“5/10,2/20,n/30”,某客户从该企业购入原价为10 000元的原材料,并于第15天付款,该客户实际支付的货款是( )。
①  9 500
②  9 900
③  10 000
④  9 800
【单选题】 某企业规定的信用条件为:“5/10,2/20,n/30”,某客户从该企业购入原价为10000元的原材料,并于第15天付款,该客户实际支付的货款是( )
①  9500
②  9900
③  10000
④  9800
【单选题】 某企业赊销货物的信用条件是:20日内付款,给予2%的现金折扣,30日内全部付清。这一信用条件可简略表示为( )
①  "n/30,2/20"
②  "2/20,n/30"
③  "20/2,n/30"
④  "20/2,30/n"
随机题目
【单选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是()
①  比较固定的
②  不变的
③  过渡的
④  独立的
【判断题】 我国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实现从产业链末端的“世界工厂”向自主创新的“中国智造”转变。2018年,我国首次跻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前20强,2019年又进一步提升至第14位。()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形成一系列基本方针政策。()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2020年初,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2019年底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实施挂牌督战。截至11月23日,这52个县全部脱贫摘帽。()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从“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座山”的认识变迁彰显着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也见证了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新时尚。()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2017年11月1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写入了联大“防止外空军备竞赛进一步切实措施”和“不首先在外空建立殖民地”两份安全决议。()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利用特别行政区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一国两制”实践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谋发展仍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发展,给全球经济发展孕育出新的机遇和增长点。()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2016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呼吁国际社会本着合作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加强对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深入分析香港的暴力事件,究其原因,就是割裂了“一国”和“两制”的关系,以香港的高度自治权来对抗中央的全面管治权。香港的这场斗争,其本质就是一场破坏“一国两制”和维护“一国两制”的殊死较量。()
①  正确
②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