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根据国际能源署研究,全球生物质资源可利用量为100-300EJ(相当于34-102亿吨标准煤),预计到(),全球可提供约160EJ(54.6亿吨标准煤)的生物质。
A.2025年
B.2030年
C.2035年
D.2050年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目前来看,我国主要生物质资源年产生量约()亿吨,其中作为能源利用开发的生物质资源潜力达4.6亿吨标准煤。
①  A.34亿万吨
②  B.34.94亿吨
③  C.35亿吨
④  D.36亿吨
【单选题】 根据REN21发布的2020年《可再生能源全球状况报告》,2018年全球生物质能利用总量约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约为22亿吨标准煤 。
①  A.12%
②  B.30%
③  C.50%
④  D.80%
【单选题】 据估计,地球生物质总量1400~2200亿吨/年,相当于目前世界总能耗的() 倍。
①  A.10
②  B.20
③  C.30
④  D.40
【判断题】 评估结果显示,2013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10.4亿吨,可收集资源量为9.0亿吨,利用量为7.2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0.1%。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如果2020年我国电力需求是13亿千瓦,能源需求至少40亿吨煤,根据已探明可利用的煤炭资源,此后最多只能再维持()。
①  500年
②  200年
③  100年
④  50年
【判断题】 全球生物基材料产能已达3010万吨,占所有聚合物产能(3.66亿吨)的8.2%;生物基聚合物预计到2020年的1300万吨。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全球生物基材料产能已达()万吨,占所有聚合物产能(3.66亿吨)的8.2%。
①  A.3000
②  B.3010
③  C.3120
④  D.3130
【判断题】 据专家测算,如果用其中20%的土地来种植能源植物,按照每公顷平均年生长量10吨计,每年生产的生物质可达1.0亿吨。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南海油气资源总储量估计可达( )亿吨。
①  500
②  800
③  1000
④  2000
【单选题】 到(),实现全国火电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 (5分)
①  A. 2025年
②  B. 2030年
③  C. 2035年
④  D. 2050年
随机题目
【单选题】 下面对“夷平面”的描述正确的是( )。。(1.0分)
①  A.由海蚀作用形成波切台,地壳下降,范围扩大后形成阶地,阶地大致位于同一平面;
②  B.由海蚀作用形成波切台,地壳抬升,范围扩大后形成山地,山顶大致位于同一平面;
③  C.由表层地质作用“削高填低”形成准平原,地壳下降,被沉积物填平,形成更大范围的平原,相邻地点大致位于同一高度的平面;
④  D.由表层地质作用“削高填低”形成准平原,地壳抬升,被表层地质作用侵蚀,形成山地,相邻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的平面。
【单选题】 地堑通常有一系列相向而倾的( )。(1.0分)
①  A.正断层组成;
②  B.逆断层断层组成;
③  C.平移断层组成;
④  D.正断层和逆断层组成
【单选题】 叠瓦状构造常是( )构成。。(1.0分)
①  A.正断层;
②  B.逆断层;
③  C.平移断层
④  D.
【多选题】 以下哪项不是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审议通过的?( )
①  A.《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②  B.《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③  C.《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④  D.《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多选题】 下列选项中,对人工智能可以应用到企业、企业集团的“三条线”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  A.第一条线:产链—运营管理
②  B.第一条线:知识产权链—创新管理
③  C.第二条线:价值链—业务管理
④  D.第三条线:资产链—运营管理
【多选题】 中国与其他制造强国的差距表现在()。
①  A.全员劳动生产率低
②  B.增加值率低
③  C.创新能力弱
④  D.知名品牌缺乏
【多选题】 国家发展的转型要从追求量的增长到质的发展,其中提高“质”的对策包括()。
①  A.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②  B.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制造基础
③  C.提升产品质量;推行绿色制造
④  D.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企业群体;发展服务型制造
【多选题】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十二个必须”,主要内容包括()。
①  A.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②  B.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  C.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④  D.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多选题】 我国生物质供热市场包括()。
①  A.城镇居民供暖
②  B.农村居民供暖
③  C.工业燃煤锅炉供热
④  D.工业燃油锅炉供热
⑤  E.工业燃气、生物质等供热
【多选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制约因素有()。
①  A.能源结构偏煤
②  B.产业结构偏重
③  C.运输结构失衡
④  D.科技支撑偏弱
⑤  E.碳汇条件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