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招标人对已发出的招标文件进行必要的澄清或修改,应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招标文件收受人且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至少()
5日以前
15日以前
20日以前
30日以前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判断题】 招标人对已发出的招标文件进行必要的澄清或者修改,应当在招 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至少10日前,以书面形式通知 所有招标文件收受人
① 
② 
【单选题】 招标人对已发出的招标文件进行必要的澄清或者修改的,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至少()日前,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招标文件收受人。
①  10
②  5
③  15
④  3
【单选题】 招标人对已发出的招标文件进行必要的澄清或者修改的,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至少( )日前,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招标文件收受人
①  7
②  15
③  21
④  28
【单选题】 招标人对已发出的招标文件进行必要的澄清或者修改的,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至少()日前,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招标文件的收受人。
①  15
②  20
③  30
④  10
【单选题】 据我国《招标投标法》规定,招标人需要对发出的招标文件进行澄清或修改时,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至少( )前,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招标文件收受人。
①  5天
②  10天
③  15天
④  20天
【单选题】 据我国《招标投标法》规定,招标人需要对发出的招标文件进行澄清或修改时,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至少( )前,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招标文件收受人。
①  5天
②  10天
③  15天
④  20天
【单选题】 招标人澄清或修改的内容可能影响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或者投标文件编制的,应当在( )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获取资格预审文件或者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
①  提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截止时间至少7日前,或者投标截止时间至少20日前
②  提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截止时间至少3日前,或者投标截止时间至少20日前
③  提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截止时间至少3日前,或者投标截止时间至少15日前
④  提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截止时间至少7日前,或者投标截止时间至少15日前
【单选题】 开标应当在招标文件确定的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的()进行
①  当天公开
②  当天不公开
③  同时间公开
④  一时间不公开
【判断题】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最短不得少于15日。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按照《招标投标法》规定,截至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投标人少于三个的,招标人应当( ?)。
①  直接开标
②  适当延长投标截止时间
③  邀请其他具备项目能力、资信良好的法人或组织参与投标
④  重新招标
随机题目
【判断题】 日记账,又称序时账,是按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连续进行登记的账簿。(  )
① 
② 
【判断题】 总账都采用活页式账簿。(  )
① 
② 
【单选题】 作业成本法理论产生于20世纪(  )年代,而后在30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①  60
②  70
③  80
④  90
【单选题】 甲公司主要生产甲产品和乙产品,2015年1月发生质量检验成本4000元,检验总次数为20次,其中甲产品5次,乙产品15次。甲产品和乙产品的产量均为200件。采用作业成本法,则2015年1月甲产品分配的质量检验成本为(  )元。
①  1000
②  2000
③  3000
④  4000
【单选题】 下列成本项目中,与传统成本法相比,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更具优势的是(  )。
①  直接材料成本
②  直接人工成本
③  间接制造费用
④  特定产品专用生产线折旧费
【单选题】 下列关于作业成本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①  作业成本法是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的有机结合
②  作业成本法以“作业消耗资源、产出消耗作业”为原则
③  作业动因是引起作业成本变动的驱动因素
④  一项作业可能指的是一类任务或活动
【单选题】 在经营决策中应用量本利分析法时,两个备选方案预期成本相同情况下的业务量叫作(  )。
①  成本分界点
②  盈亏临界点
③  最佳成本点
④  成本临界点
【单选题】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的形成原因与(  )的形成原因基本相同。
①  直接材料用量差异
②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③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④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单选题】 关于基本的量本利分析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①  总收入线与总成本线的交点是保本点
②  此图的主要优点是可以表示边际贡献的数值
③  保本点以上的总收入线与总成本线相夹的区域为盈利区
④  横坐标表示销售量,纵坐标表示收入和成本
【单选题】 成本计算的目标是(  )。
①  为所有内、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
②  降低成本水平
③  降低企业内部成本
④  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