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费用后,余额是?
净利润
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
营业利润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判断题】 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费用后的利润为净利润,也称税后利润。( )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即为净利润。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净利润是指营业利润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金额。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净利润分配和尚未分配利润(或尚未弥补的亏损)。()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是根据企业的( )扣除所得税费用后的净额
①  营业利润
②  主营业务利润
③  利润总额
④  本年利润
【判断题】 净利润是指扣除资产损失后的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余额。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将“本年利润”科目和“利润分配”科目下的其他有关明细科目的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后,“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的贷方余额反映的是(  )。
①  当年实现的净利润
②  累计留存收益
③  累计实现的净利润
④  累计未分配的利润数额
【单选题】 净利润,它是利润总额扣减按所得税法计算的( )后的利润净额。
①  销售费用
②  管理费用
③  营业费用
④  所得税费用
【判断题】 反映未分配利润的账户在“本年利润”、“利润分配”账户。
①  正确
②  错误
随机题目
【单选题】 关于单位犯罪的主体,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①  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②  刑法分则规定的只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不可能由自然人单独实施
③  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④  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单选题】 下列哪一选项构成不作为犯罪?
①  甲到湖中游泳,见武某也在游泳。武某突然腿抽筋,向唯一在场的甲呼救。甲未予理睬,武某溺亡
②  乙女拒绝周某求爱,周某说“如不答应,我就跳河自杀”。乙明知周某可能跳河,仍不同意。周某跳河后,乙未呼救,周某溺亡
③  丙与贺某到水库游泳。丙为显示泳技,将不善游泳的贺某拉到深水区教其游泳。贺某忽然沉没,丙有点害怕,忙游上岸,贺某溺亡
④  丁邀秦某到风景区漂流,在漂流筏转弯时,秦某的安全带突然松开致其摔落河 中。丁未下河救人,秦某溺亡
【单选题】 甲、乙积怨较深,一日甲见乙被人欧伤在路边,奄奄一息,但未死亡。甲未采取任何措施而走开,后乙因失血过多而死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  甲的行为构成作为犯罪
②  甲构成见危不救罪
③  甲仅违反了道德义务,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④  甲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单选题】 甲与一女子有染,其妻乙生怨,某日乙将毒药拌入菜中意图杀甲。因久等甲未归且又惧怕法律制裁,乙遂打消杀人恶念,将菜倒掉。关于乙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①  犯罪预备
②  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③  犯罪未遂
④  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单选题】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
①  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②  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罚
③  不构成犯罪
④  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策略
【单选题】 胡某,27岁,非常喜欢邻居家4岁的男孩小强。一日,胡某带小强到一座桥上玩,胡某提着小强的双手将其悬于桥栏处,开玩笑说要把他扔到河里去,小强边喊“害怕”边挣扎。胡某手一滑,小强掉入河中。胡某急忙下河去救,但小强已溺水而死。从刑法理论上看,胡某对小强的死亡结果在主观要件上所持的心理态度是什么?
①  间接故意
②  疏忽大意的过失
③  过于自信的过失
④  意外事件
【单选题】 甲患有梦游症。一天夜里,他在梦游时将同宿舍里的乙杀死。甲早上醒来后见状大惊,随即报案。此案中,甲的行为属于?
①  故意杀人罪
②  过失致人死亡罪
③  是受到精神强制下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④  是睡梦中无意识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多选题】 中国公民李某在美国强奸了中国公民黄某(女),被美国法院以强奸罪追究刑事责任。李某回到中国后,依中国刑法该如何处理?
①  不受该外国判决约束,仍然可以依照我国刑法追究
②  鉴于李某在外国已受过刑罚处罚,应当免除处罚
③  受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约束,不能依照中国刑法再行追究
④  鉴于李某在外国已受刑罚处罚,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单选题】 立法解释是( )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①  全国人大
②  全国人大常委会
③  最高人民法院
④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多选题】 中国( )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不论罪行轻重,法定刑高低,均适用我 国刑法。
①  公民
②  军人
③  国家工作人员
④  公派出国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