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消耗次数:1】
十九大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哪些与应急管理相关的领域作出过重要论述?()
统筹发展和安全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社会安全
防灾减灾救灾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多选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主要表现为()。
①  A.坚持党的领导,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防灾减灾救灾格局
②  B.坚持党的领导,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防灾减灾救灾格局
③  C.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④  D.坚持综合减灾,强化防灾减灾救灾的各项保障
【判断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相关领域的重要论述,从更长远、更具有战略意义的角度来看,都是为了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① 
② 
【判断题】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也与应急管理现代化直接相关。
① 
② 
【判断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我国公共安全形势严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任务繁重,与之直接相关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任务也异常艰巨。
① 
② 
【多选题】 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唐山进行调研考察时指出,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的一个重要方面。
①  A.衡量执政党领导力
②  B.检验政府执行力
③  C.评判国家动员力
④  D.体现民族凝聚力
【判断题】 2019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
①  正确
②  错误
【多选题】 在好干部标准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过哪些重要论述?()
①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②  “勤政务实、敢于担当”
③  “心中有责”
④  “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⑤  “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
【判断题】 习近平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 )
①  正确
②  错误
【多选题】 唐山大地震4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在结束唐山考察后作出重要讲话。他说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①  检验政府执行力
②  衡量执政党领导力
③  体现民族凝聚力
④  评判国家动员力
⑤  展示部门行动力
随机题目
【多选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的物权的(),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①  A.设立
②  B.变更
③  C.转让
④  D.消灭
【多选题】 关于四川省现代化建设经历的阶段,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  A.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三线建设时期,从“一穷二白”奠基起步
②  B.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世纪末,乘着改革开放春风探索突破
③  C.进入新世纪,借力西部大开发加快发展
④  D.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川现代化建设翻开新篇章
【多选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确认并且完善了一系列民法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
①  A.平等
②  B.公平
③  C.诚信
④  D.公序良俗
【多选题】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加快构建“4+6”现代服务业体系中的“6”是指促进6大成长型服务业提速增量。这些成长型服务业包括()。
①  A.科技信息
②  B.人力资源
③  C.金融服务
④  D.医疗康养
【单选题】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①  A.“2+1”
②  B.“3+1”
③  C.“4+1”
④  D.“5+1”
【单选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因抢险救灾、疫情防控等紧急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组织、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
①  A.占有
②  B.拆迁
③  C.征收
④  D.征用
【单选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处分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以及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作重大修缮、变更性质或者用途的,应当经占份额()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体共同共有人同意,但是共有人之间另有约定的除外。
①  A.三分之一
②  B.四分之三
③  C.二分之一
④  D.三分之二
【单选题】 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体现是“三零原则”,具体原则不包括()。
①  A.零关税
②  B.零壁垒
③  C.零要求
④  D.零补贴
【单选题】 包含四川、重庆在内的第三批自由贸易区获批的时间是()年。
①  A.2014
②  B.2015
③  C.2016
④  D.2017
【单选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为了保护()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①  A.经济主体
②  B.民事主体
③  C.商事主体
④  D.政治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