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男,67岁,反复咳嗽咳痰,喘息15年,加重7天。查体:桶状胸,双肺布满哮鸣音,血气分析PCO2 68mmHg,PO2 56mmHg,,该患者最可能的肺功能结果
VC正常,FEV1%正常,RV/TLC小于40%
VC降低,FEV1%正常,RV/TLC小于40%
VC降低,FEV1%增加,RV/TLC大于40%
VC正常,FEV1%降低,RV/TLC小于40%
VC降低,FEV1%降低,RV/TLC大于40%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TLC属于
①  平面色谱法
②  柱色谱法
③  纸色谱法
④  亲合色谱法
【单选题】 血氧容量正常,PaO2降低,SaO2降低见于
①  A、呼吸衰竭
②  B、心力衰竭
③  C、严重贫血
④  D、DIC
⑤  E、氰化物中毒
【单选题】 患者女性,34岁。因肺炎住院治疗,给予鼻导管吸氧(3L/min)。动脉血气分析pH7.46,PCO2 30 mmHg,PO2 66 mmHg,SaO2 95%。该患者的氧合指数为
①  200
②  300
③  320
④  240
⑤  280
【单选题】 患者,男性,42岁,反复喘息发作10年,加重5天入院。查体:双肺散在哮鸣音,诊断支气管哮喘。健康指导中,预防哮喘复发的措施是
①  循序渐进地参加有氧运动,增强体质
②  避免进食鱼肉和鸡蛋等可能诱发哮喘的食物
③  可在室内摆放鲜花,保持精神愉悦
④  使用哮喘菌苗,有效时应坚持半年以上
⑤  避免使用色甘酸钠等抗炎药物
【单选题】 68.蒋某,男,68岁,吸烟40余年,每天20支。1个月前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无发热。胸部CT示左肺.上叶近肺门处可见一肿块影,呈分叶状,边缘毛糙。该病人最可能的医疗诊断是
①  肺结核
②  支气管扩张
③  肺癌
④  肺不张
⑤  肺炎
【单选题】 TLC点样,使样品斑点的直径是
①  约1cm
②  1.5cm
③  5mm
④  2~4mm
【单选题】 男性,60岁,吸烟史。反复咳嗽咳痰20年,气促5年,近3天感冒后出现咳黄浓痰,气喘加重,查体:两肺语颤减弱,可闻及散在哮鸣音及湿罗音。该患者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②  支气管哮喘
③  支气管扩张
④  心力衰竭
⑤  肺结核
【单选题】 男,55岁,因高热、神志模糊、休克送入ICU治疗,诊断为重症肺炎,经积极治疗后体温正常,血压120/68mmHg,心率100次/分,呼吸36次/分,唇发绀,双肺无啰音,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 )
①  心力衰竭
②  ARDS
③  气胸
④  脑膜炎
⑤  胸膜炎
【判断题】 当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时,降低销售价格会使总收益增加。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在应用中,TLC的Rf值范围应是
①  0.1~0.9
②  0.2~0.8
③  0.3~0.5
④  0.4~0.6
随机题目
【单选题】 1927年7月25日,中共中央同意南昌起义计划,任命( )为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总书记。
①  叶挺
②  贺龙
③  张发奎
④  周恩来
【单选题】 中国共产党经过慎重研究,决定请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的( )来担任起义总指挥。
①  贺龙
②  谭平山
③  邓中夏
④  恽代英
【单选题】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 )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①  上海
②  武汉
③  湖南
④  武昌
【单选题】 中共中央( B)后,毛泽东受中央的委派,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①  古田会议
②  八七会议
③  中共四大
④  中共五大
【单选题】 1927年10月17日,毛泽东率部进驻茅坪,正式吹响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号角,开始了( )这一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①  武装夺取政权
②  农村包围城市
③  聚焦力量,武装夺取政权
④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单选题】 毛泽东受到万安暴动“敌来我走,敌走我追,敌住我打”战术的启发,提炼出了“敌来我走,( ),敌退我追”的新十二字口诀。
①  敌退我追
②  敌进我进
③  敌退我退
④  敌驻我扰
【单选题】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歌中有一句歌词“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那亲人迎进来”。这个感人场面发生在陕北( )。
①  哈达铺
②  合水县
③  正宁县
④  吴起镇
【单选题】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 )。
①  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②  停止内战、逼蒋抗日
③  国共合作、联合抗日
④  国共合作、反蒋抗日
【单选题】 1936年10月蒋介石到达西安,目的是为了( )。
①  参加谈判
②  督战
③  例行视察
④  抗日
【单选题】 发生于1937年的( )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①  卢沟桥事变
②  九一八事变
③  西安事变
④  八一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