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假设检验水准α指的是
检验的置信度
控制类Ⅰ错误的概率
控制类Ⅱ错误的概率
无效假设的概率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在假设检验问题中,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α的意义是
①  在H0不成立的条件下,经检验H0被拒绝的概率
②  在H0不成立的条件下,经检验H0被接受的概率
③  在H0成立的条件下,经检验H0被拒绝的概率
④  在H0成立的条件下,经检验H0被接受的概率
【判断题】 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小概率事件( )。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假设检验基本思想的依据是小概率事件原理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关于假设检验,下列错误的是()
①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对总体参数值提出假设,然后再利用样本提供的信息去验证先前提出的假设是否成立。
②  假设检验应确定拒绝域并做出拒绝还是接受H的统计判断。
③  要根据研究目的来建立零假设和备择假设。
④  一般来讲,应该先确定零假设,再确定备择假设。
【判断题】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可以利用小概率事件原理来解释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在假设检验中,原假设为真,却拒绝原假设为犯第2类错误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假设检验中检验效能1-β指的是
①  在总体无差别时拒绝H0的概率
②  在总体无差别时接受H0的概率
③  在总体有差别时拒绝H0的概率
④  在总体有差别时接受H0的概率
【单选题】 设某个假设检验问题的拒绝域为W,且当原假设H0成立时,样本值(x1,x2, …,xn)落入W的概率为0.15,则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为
①  0.1
②  0.15
③  0.2
④  0.25
【判断题】 假设检验中,如果原假设为真,而根据样本所得到的检验结论是拒绝原假设,则犯了第一类错误()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在假设检验中,原假设H0,备择假设H1,则第二类错误是指
①  H0为真,接受H0
②  H0不真,接受H0
③  H0为真,拒绝H1
④  H0不真,拒绝H0
随机题目
【单选题】 在一次交易谈判中,甲方明显具有极强的谈判实力,但为了与对方能够达到交易,依然准备作出100元的预定让步,关于让步幅度较为合理的选项是( )
①  0/0/0/100
②  25/25/25/25
③  50/35/10/5
④  5/10/35/50
【单选题】 还价过程中,对产品再三挑毛病、找岔子,迫使对方让步的做法叫做( )
①  含而不露
②  积少成多
③  针锋相对
④  吹毛求疵
【多选题】 下列关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①  藏族以面食为主,对狗十分敬重,不吃鳞类动物
②  维吾尔族为人豪爽,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开斋节
③  蒙古族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是白节
④  回族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螺肉
【多选题】 商务谈判中讨价程序的三阶段主要包括( )
①  全面讨价
②  针对性讨价
③  新的讨价
④  最后通牒
【多选题】 商务谈判中让步阶段应注意的问题有( ).
①  明确让步条件
②  确定让步底线
③  确定让步的方式
④  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洽谈气氛
【多选题】 结束谈判的最佳时机包括().
①  看交易条件
②  看谈判时间
③  看讨价结果
④  看磋商策略
【多选题】 商务谈判中报价的原则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  对于卖方来讲,开盘价必须是最高的
②  对于买方来讲,开盘价必须是最低的
③  开盘价必须合情合理
④  报价应坚定、明确、完整且不加任何解释和说明
【多选题】 运用“最后通牒”策略须注意以下几点:( )
①  本方的谈判实力应强于对方,特别是该笔交易对对手来讲比对自己更为重要,这是运用这一策略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②  只能在谈判的最后阶段或最后关头使用
③  最后通牒的提出必须非常坚定、明确、毫不含糊,不让对方存留幻想
④  在一个问题的商讨中,如多次使用本策略,该策略失效
【多选题】 促成交易的技巧有( )
①  适时分手法
②  交易结束法
③  比较利益结束法
④  断货成交法
【多选题】 1992年上海甲公司引进外墙防水涂料生产技术,日本乙公司与香港丙公司报价分别为22万美元和18万美元。经调查了解,两家公司技术与服务条件大致相当,甲有意与丙公司成交。在终局谈判中,甲公司安排总经理与总工程师同乙公司谈判,而全权委托技术科长与丙公司谈判。丙公司得知此消息后,主动大幅度降价至10万美元与甲签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这是商务谈判战术中典型的利用竞争策略。制造和利用竞争永远是谈判中逼迫对方让步的最有效的武器和策略
②  在这个商务谈判中,甲公司让丙公司感受到其他竞争对手的存在,认为自己无意和他合
③  丙公司中计,这在商业谈判中是不可取的。没有坚持自己的底线
④  对方采取该策略,丙公司已经无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