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消耗次数:1】
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28%,1952年比1949年增加40%,超过抗战前最高产量的9%,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土地改革使农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土地改革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①  人民内部矛盾
②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③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④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单选题】 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中颁布的土地法案是()。
①  《中国土地法大纲》
②  《土地改革法》
③  《土地法令》
【单选题】 对于土地改革,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①  推动了科学和民主的思想在农村的广泛传播
②  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
③  为全国农业合作化的推行准备好了基本条件
④  为推动新中国向现代化工业国家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单选题】 中共中央决定彻底进行农村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时间是()
①  1946年6月
②  1946年7月
③  1947年6月
④  1947年7月
【单选题】 中央人民政府在哪一年通过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封建的土地制度?
①  1950年
②  1951年
③  1952年
④  1953年
【单选题】 中共中央决定彻底进行农村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时间是()
①  A.1946年6月
②  B.1946年7月
③  C.1947年6月
④  D.1947年7月
【判断题】 为了进行农村土地改革,中共中央工委在陕西延安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土地改革完成之后,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①  中国人民和国民党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②  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③  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
④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多选题】 传统要素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增强土地管理的灵活性,具体措施包括()。。
①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
②  加快发展债券市场
③  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
④  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⑤  完善土地管理体制
【单选题】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①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②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  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④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随机题目
【单选题】 在 LM 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需求增加会引起( )
①  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②  收入增加利率不变
③  收入增加利率不变
④  收入不变利率上升
【单选题】 货币供给量增加将( )
①  使 IS 曲线左移,并使利率和收入水平同时降低
②  使 IS 曲线下移(右移),同时提高利率和收入水平
③  使 IS 曲线右移,提高收入水平但降低利率
④  使 LM 曲线右移,提高收入水平但降低利率
【单选题】 假设某个国家的总人口数为 3000 万人,就业者为 1500 人,失业者为 500 万人,则该国的失业率为( )
①  17%
②  34%
③  25%
④  50%
【单选题】 充分就业的含义是( )
①  人人都有工作,没有失业者
②  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
③  消灭了自然失业时的就业状态
④  想工作的人都有工作
【单选题】 引起摩擦性失业的原因是()
①  工资能升不能降的刚性
②  总需求不足
③  经济中劳动力的正常流动
④  信息不足
【单选题】 隐蔽性失业是指( )
①  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没有做出贡献的人
②  实际失业而未去有关部门登记注册的人
③  被企业解雇而找不到工作的人
④  自然失业
【单选题】 奥肯定理说明了失业率每增加 1% ,则实际国民收入减少 2.5% ,在美国这种比例关系( )
①  始终不变
②  在不同的时期并不完全相同
③  只适用于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时的状况
④  和其他国家一样
【单选题】 在以下三种情况中,可称为通货膨胀的是()
①  物价总水平的上升持续了一个星期之后又下降了
②  物价总水平上升而且持续了一年
③  房价两年内上涨了 50%
④  一种物品或几种物品的价格水平上升而且持续了一年
【单选题】 凯恩斯所说的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发生的条件是()
①  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而总需求仍然在增加
②  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但总需求并不增加
③  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总需求仍然在增加
④  工资快速上涨
【单选题】 在通货膨胀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有利于()
①  债务人
②  债权人
③  工人
④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