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消耗次数:1】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我们的目标是( )。
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顶尖科学家集聚水平明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到2030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
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
到2040年,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设完成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指出,到()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①  2030
②  2025
③  2035
④  2050
【判断题】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进行战略布局。综合考虑,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① 
② 
【单选题】 党的十九大强调指出,要坚定实施( ),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①  科教兴国战略
②  创新驱动战略
③  科技强国战略
④  科技兴国战略
【判断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①  正确
②  错误
【多选题】 下列选项中,关于建设世界重要人才和创新高地的战略布局,描述正确的有()。
①  A.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②  B.中心城市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
③  C.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
④  D.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
【多选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 )。
①  战略支点
②  规模体系
③  一流机构和平台
④  雁阵格局
【多选题】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构成条件包括()。
①  国际领先的创新团队
②  国际领先的研发条件
③  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
④  国际领先的政策环境
⑤  国际领先的高端人才
【单选题】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有()个阶段目标。
① 
② 
③ 
④ 
【单选题】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创新高地的战略布局为()个雁阵。
① 
② 
③ 
④ 
随机题目
【多选题】 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
①  是否有利于国家安全
②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③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④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单选题】 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自己的统治的标志是()
①  东北易帜
②  宁汉合流
③  七一五政变
④  南京国民政府改组
【单选题】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是在()。
①  中法战争以后
②  鸦片战争以后
③  甲午战争以后
④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单选题】 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的作战方针是()
①  全面开展游击战,破坏敌人后方
②  运动战为主,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③  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
④  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单选题】 以“革命军中马前卒”自称的是()。
①  章炳麟
②  孙中山
③  陈天华
④  邹容
【单选题】 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在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①  陈独秀
②  陈望道
③  毛泽东
④  李大钊
【单选题】 戊戌维新时期,谭嗣同撰写的宣传变法主张的著作是()
①  《新学伪经考》
②  《变法通义》
③  《仁学》
④  《日本变政考》
【单选题】 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
①  推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②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③  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④  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单选题】 标志中国近代史起点的事件是()。
①  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  鸦片战争
③  中法战争
④  甲午中日战争
【多选题】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
①  山东
②  中原
③  华东
④  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