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上。某老师把学生回答的关于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l2 ÷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
巩固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判断题】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有1.客观性原则、2.主观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①  正确
②  错误
【多选题】 设集合L = {1, 2, 3, 6, 12},对于整除关系不能构成:
①  仅偏序集不是格;
②  仅格不是分配格;
③  仅分配格不是布尔代数;
④  布尔代数。
【单选题】 设集合L = {1, 2, 3, 6, 12},对于整除关系能够构成:
①  仅偏序集不是格;
②  仅格不是分配格;
③  仅分配格不是布尔代数;
④  布尔代数。
【单选题】 设集合L = {1, 2, 3, 4, 6, 9, 12, 18, 36},对于整除关系能够构成:
①  仅偏序集不是格;
②  仅格不是分配格;
③  仅分配格不是布尔代数;
④  布尔代数。
【多选题】 12.社会性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有( )。
①  目的性原则
②  客观性原则
③  全面性原则
④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单选题】 若有以下说明,int?a[12]={1,2,3,4,5,6,7,8,9,10,11,12};?则数值为4的表达式是()
①  a[4]
②  a(3)
③  a[3+1]
④  a[4]-a[0]
【单选题】 对应收账款在会计期末提取坏账准备金这一做法体现的原则是( )。
①  配比原则
②  重要性原则
③  谨慎性原则
④  客观性原则
【单选题】 对应收账款在会计期末提取坏账准备金这一做法体现的原则是( )
①  配比原则
②  重要性原则
③  谨慎性原则
④  可靠性原则
【判断题】 12.正面教育原则的核心是尊重幼儿。
①  正确
②  错误
【多选题】 如何做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设计》一课中,主讲人做了详细的策略介绍,其中指出老师要做好“1个核心、2个关键、3个转变、4个要素、5个原则”,其中“3个转变”包括()。
①  内容变为问题
②  讲授变研讨
③  课上变课下
④  答案变共识
随机题目
【多选题】 下列证据中,属于间接证据的是
①  匕首
②  指纹
③  脚印
④  口供
【判断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 刑的案件第一审应当在基层人民法院审理。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发现本院已生效裁判确有错误时,应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仍然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三审终审制。
①  正确
②  错误
【多选题】 对人民检察院作出的不起诉决定不服的,被害人
①  可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请求提起公诉
②  对维持不起诉决定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③  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④  可以提出上诉
【单选题】 J市人民检察院在对舒某刑讯逼供案侦查期间,发现舒某还曾对证人高某使用暴力手段逼取证言。计算舒某侦查羁押期限的正确方法是
①  只按照前一个罪计算侦查羁押期限
②  自前一个罪的侦查羁押期限届满之日的第二日起计算新发现罪的侦查羁押期限
③  按照数罪中最重的罪计算侦查羁押期限
④  自发现对证人使用暴力手段逼取证言的犯罪之日起,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
【单选题】 被告人某甲犯故意杀人罪、贪污罪,被A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分别判处死刑,决定执行死刑,在上诉期限内,某甲没有上诉,检察院也没有提出抗诉。此案死刑复核程序是
①  报省高级人民法院核准即可
②  直接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③  由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同意后再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④  故意杀人罪报省高级人民法院核准,贪污罪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单选题】 下列事项中,应适用裁定的是
①  宣告被告人无罪
②  对审判人员的回避申请
③  对违反法院秩序人员实施罚款、拘留
④  二审法院撤销一审法院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判决
【单选题】 上诉人章某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某市中级法院审理该案后认为,一审判决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对章某的盗窃罪和抢劫罪判处的刑罚不当,一审判决两罪刑罚分别为2年和9年,合并执行10年,准确量刑应分别为5年和7年。根据上诉不加刑原则,二审法院应如何做出决定?
①  直接改判两罪刑罚,分别为5年和7年,合并执行11年
②  直接改判两罪刑罚,分别为5年和7年,合并执行仍10年
③  维持一审判决
④  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