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消耗次数:1】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
朴素唯物主久
庸俗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①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②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③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④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单选题】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①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②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③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④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多选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①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②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③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④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⑤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判断题】 7、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  正确
②  错误
【多选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承认
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②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③  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④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单选题】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①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②  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③  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④  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单选题】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
①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②  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③  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④  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单选题】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①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②  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③  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④  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单选题】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①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②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③  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④  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单选题】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它是
①  最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②  最彻底的革命学说
③  阶级性最强的学说
④  最具时代特点的学说
随机题目
【单选题】 据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所资料,1937年,日本陆军共24个师,其中21个师投入侵华战争。1939年,日本陆军共41个师,其中34个师投入侵华战争。1941年,日本陆军共51个师,其中34个师和44个独立旅、混成旅团用于侵华。由此可见( )。
①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
②  日本不断地减少侵华战争的兵力总数
③  中国战场上只有中国人民在积极抗日
④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实力严重不足
【单选题】 “美丽的半岛变成了一篇废墟……战争开始于三八线上,三年后,战争结束于几乎同一地点……”该战争是( )。
①  抗日战争
②  解放战争
③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④  朝鲜战争
【单选题】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我们要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面对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问题,各国应该( )。
①  积极参加国际事务,干涉别国内政
②  设立关税壁垒,保护本国进出口贸易
③  推行霸权主义,实施强权政治
④  加强国际合作,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单选题】 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①  郡县制
②  皇帝制度
③  三公九卿制
④  分封制
【单选题】 下列政策不属于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措施的是( )。
①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  焚书坑儒
③  推行推恩令
④  推行察举制
【单选题】 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 )。
①  221年
②  220年
③  228年
④  229年
【单选题】 蒙古在统一全国进程中摧毁的最后一个政权是( )。
① 
② 
③  南宋
④  西夏
【单选题】 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①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②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③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④  严复发表《天演论》
【单选题】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写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写《沁园春·雪》这首诗词的背景是( )。
①  工农革命军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②  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遵义会议召开
③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
④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单选题】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抗日形成了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这两个战场的关系是( )。
①  从属关系
②  互不干涉
③  相互配合
④  相互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