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消耗次数:1】
根据“‘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这讲,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从生产分工看,“互联网+”能使协同制造成为重要的生产组织方式。
从国际创新环境看,“互联网+”将推动协同高效的全球研发创新网络加速形成
从推进动力看,“互联网+”使利润增值空间日益向产业价值链的服务环节转移
从发展类型上看,“互联网+”将在不同行业主要衍生出四类服务型制造
从国内的创新环境来看,“互联网+”将推动网络化、协同化的创新体系打造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多选题】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这讲从发展类型上介绍了“互联网+”在不同行业衍生出的四类服务型制造,分别为( )。
①  汽车、航空、工程、机械等制造企业
②  零部件制造企业
③  机械制造、航空发动机等制造企业
④  信息产业、军工等制造企业
⑤  电力设备、通信设备、轨道交通等制造企业
【多选题】 “互联网+”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本课从发展类型上介绍了“互联网+”在不同行业衍生出的四类服务型制造,分别为
①  信息产业、军工等制造企业
②  汽车、航空、工程、机械等制造企业
③  电力设备、通信设备、轨道交通等制造企业
④  机械制造、航空发动机等制造企业
⑤  零部件制造企业
【多选题】 根据“‘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这讲,下列属于互联网演进步伐的有( )。
①  以“社交为特征”的桌面互联网
②  互联网萌芽和普及化阶段
③  以“内容”为特征的桌面互联网
④  以“融合”为特征的产业互联网
⑤  移动互联网兴起
【单选题】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这讲指出,( )成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的重要趋势,也是“互联网+”发挥作用的重要立足点。
①  跨界生产
②  跨界兼并
③  跨界融合
④  跨界制造
【单选题】 到 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①  2020
②  2025
③  2030
④  2035
【单选题】 到( )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①  2035
②  2025
③  2020
④  2030
【单选题】 到( )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①  2020
②  2025
③  2030
④  2035
【多选题】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这讲分别从( )等几个方面介绍了“互联网+”推动产业发展模式变革。
①  决策系统
②  生产过程
③  合作模式
④  要素配制
⑤  营销模式
【多选题】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这讲分别从( )等三大方面介绍了如何推进“互联网+”。
①  发展方向方面
②  生产制造方面
③  顶层设计方面
④  以上都不是
⑤  发展思维方面
【单选题】 互联网+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在竞争和合作中形成新业态的过程,即( )。
①  产业互联网
②  营销互联网
③  以上都是
④  品牌互联网
随机题目
【单选题】 下面哪项内聚的聚合度最高,性能最好()。
①  巧合内聚
②  逻辑内聚
③  功能内聚
④  过程内聚
【单选题】 以下哪项不是系统切换的主要方法()。
①  直接切换
②  反向切换
③  平行切换
④  分段切换
【单选题】 ()也称单元测试,其目的是保证每个模块本身能正常运行。
①  模块测试
②  子系统测试
③  系统整体测试
④  用户测试
【单选题】 下面所列对系统测试表达不正确的是()。
①  系统测试是保证系统质量与可靠性的最后关口
②  系统测试的对象是整个系统
③  系统测试的目的是发现软件的错误
④  系统测试是要说明程序无错
【单选题】 ()是指模块中各成分引用或产生共同的数据。
①  过程内聚
②  逻辑内聚
③  通信内聚
④  功能内聚
【单选题】 模块间的调用关系不包括()。
①  直接调用
②  判断调用
③  循环调用
④  交换调用
【单选题】 下列系统测试方法中属于“穷举路径”测试的是()。
①  一般测试法
②  黑盒测试法
③  简单测试法
④  白盒测试法
【单选题】 以下哪项不是数据库设计的主要步骤
①  概念设计
②  逻辑设计
③  物理设计
④  安全设计
【单选题】 ()描述的是系统的层次性,而通常的“框图”等描述的是系统的过程性。
①  模块结构图
②  框图
③  数据流程图
④  业务流程图
【单选题】 系统实施的依据是()。
①  系统总体结构
②  系统编码设计
③  系统分析与设计与文档资料
④  系统运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