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路某(15岁)先后唆使张某(15岁)盗窃他人财物折价1万余元,唆使李某(19岁)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2000余元,唆使王某(15岁)抢劫他人财物计1500元。路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
盗窃罪
抢劫罪
绑架罪
抢劫罪、绑架罪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孙某1985年5月生,1998年6月盗窃他人财物价值2380余元;1999年8月抢劫他人手机一部和现金1200余元;2001年10月实施绑架行为时,被抓获。孙某应对( )负刑事责任。
①  盗窃罪、抢劫罪和绑架罪
②  绑架罪
③  抢劫罪和绑架罪
④  盗窃罪和抢劫罪
【单选题】 张某,15周岁,在绑架他人之后将人质残忍地杀害。张某的行为( )。
①  构成绑架罪
②  构成故意杀人罪
③  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
④  不负刑事责任
【单选题】 张某,15周岁,在绑架他人之后将人质残忍地杀害。张某的行为?
①  构成绑架罪
②  构成故意杀人罪
③  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
④  不负刑事责任
【单选题】 李某经常指使其12岁的儿子盗窃他人财物,数额巨大。李某和其儿子的行为属于:
①  共同犯罪
②  李某为教唆犯,儿子儿子为胁从犯
③  李某与儿子均不构成犯罪
④  李某单独构成犯罪,儿子不构成犯罪
【单选题】 15、王某潜入张某家中,盗窃了张某的电视机、金表、现金等财物。电视机属于王某所犯的盗窃罪中的?
①  犯罪对象
②  犯罪客体
③  犯罪目的
④  犯罪行为
【多选题】 下列哪些行为应认定为抢劫罪一罪?( )
①  甲为报仇将杀父仇人杀死后、取走其身上的8000元现金
②  甲持刀拦路行抢,故意将受害人杀死后取走其财物
③  甲在抢劫过程中,为压制被害人的反抗,故意将被害人杀死,取走其财物
④  甲实行抢劫罪后,为防止被害人报案,将其杀死
【判断题】 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抢劫罪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①  正确
②  错误
【多选题】 下列哪些情形应以抢劫罪论处?( )
①  犯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为窝藏赃物而当场使用暴力
②  携带凶器抢夺
③  聚众哄抢公私财物,为抗拒抓捕而以暴力相威胁
④  聚众“打砸抢”因而毁坏公私财物的首要分子
【判断题】 抢劫罪属于结果犯。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王某和李某共同串通抢劫路人周某的钱财(价值1万元),二人共同实施抢劫,情节相同。但法院审理此案时,考虑到王某是某县政府副县长的儿子,因此判王某抢劫罪,执行3年有期徒刑,而判李某抢劫罪,执行5年有期徒刑。该法院的做法违背了下列哪项原则()?
①  罪刑法定原则
②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③  惩办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④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随机题目
【单选题】 法律意识从主体来看,下列不属于的是:
①  个人法律意识
②  社会法律意识
③  群体法律意识
④  积极法律意识
【单选题】 提出 “法是民族精神的体现”的观点的是:
①  自然法学派
②  历史法学派
③  社会法学派
④  分析法学派
【单选题】 被恩格斯誉为“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的法律是:
①  古希腊法
②  古罗马法
③  伊斯兰法
④  日耳曼法
【单选题】 西方首次提出法治思想的是:
①  亚里士多德
②  柏拉图
③  乌尔比安
④  拿破仑
【单选题】 法治的对立面有:
①  人治
②  德治
③  依法治吏
④  依法限性
【单选题】 首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是:
①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  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大会
③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④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
【单选题】 在19世纪欧洲大陆各国的法典编纂运动中,开创“民商分立”传统的法典是下列哪一种?
①  法国民法典
②  普鲁士法典
③  德国法典
④  苏俄民法典
【单选题】 关于法的产生与消亡的观点正确的是:
①  法自古就有并永恒存在
②  法自国家出现以来就存在,但将永久存在
③  法自古就有,但是会消亡
④  法不是自古就有而且不会永恒存在
【多选题】 公元前399年,在古雅典城内,来自社会各阶层的501人组成的法庭审理了一起特别案件。被告人是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其因在公共场所喜好与人辩论、传授哲学而被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在监禁期间,探视友人欲帮其逃亡,但被拒绝。苏格拉底说,虽然判决不公正,但逃亡是毁坏法律,不能以错还错。最后,他服从判决,喝下毒药而亡。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①  人的良知、道德感与法律之间有时可能发生抵牾
②  苏格拉底服从判决的决定表明,一个人可以被不公正地处罚,但不应放弃探究真理的权利
③  就本案的事实看,苏格拉底承认判决是不公正的,但并未从哲学上明确得出“恶法非法”这一结论
④  从本案的法官、苏格拉底和他的朋友各自的行为看,不同的人对于“正义”概念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单选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里的法律一词应作( )理解。
①  字面
②  限制
③  狭义
④  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