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高某在盗掘古墓葬的过程中,造成大量的珍贵文物严重毁损。对高某的行为如何认定?( )
盗掘古墓葬罪的严重情节
故意损毁珍贵文物罪
盗掘古墓葬罪与故意损毁珍贵文物罪并罚
盗掘古墓葬罪与故意损毁珍贵文物罪择一重罪处罚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甲盗窃了珍贵文物,为了不被他人发现,甲将珍贵文物埋在地下达5年之久。甲埋藏珍贵文物达5年之久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
①  状态犯
②  与盗窃文物的行为一起构成想象竞合犯
③  与盗窃文物的行为一起构成连续犯
④  与盗窃文物的行为一起构成继续犯
【单选题】 甲盗窃了珍贵文物。为了便于运输所窃得文物,甲将该文物砸碎。对甲的行为如何定性?( )
①  想象竞合犯
②  盗窃罪与故意毁坏文物罪
③  牵连犯
④  状态犯
【单选题】 甲、乙共谋杀害在博物馆工作的丙。两人潜人博物馆同时向丙各开一枪,甲击中丙身边的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文物,造成文物毁损的严重后果;乙未击中任何对象。关于甲、乙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①  甲成立故意毁损文物罪,因为毁损文物的结果是甲故意开枪的行为造成的
②  甲、乙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③  对甲应以故意杀人罪和过失损毁文物罪实行数罪并罚
④  甲的行为属于一行为触犯数罪名,成立牵连犯
【多选题】 甲系某市国有博物馆的馆长。某日,市政府领导带某国博物馆代表团来参观。甲当即决定将本馆收藏的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奔马赠送给市政府,作为新落成的市政府办公大楼的装饰;同时,将一件国家禁止出口的珍贵文物赠送给该外国博物馆代表团。另外,甲还偷偷将本馆的一件珍贵文物据为己有。甲的行为构成( )
①  贪污罪
②  私赠文物藏品罪
③  非法向外国人赠送珍贵文物罪
④  盗窃珍贵文物罪
【单选题】 下列行为中,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的是( )。
①  甲在与钱某争吵中,突然抽出随身携带的匕首向钱某刺一刀后扬长而去,致其重伤
②  乙在非法拘禁孙某过程中,使用暴力致孙某死亡
③  丙在绑架李某、向李某家属勒索财物过程中,杀害李某
④  丁对公共建筑物放火,大火烧毁该建筑物,并且烧死2人
【判断题】 一般累犯的前罪与后罪都是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面对抢劫罪、故意伤害罪、失火罪,公民能够实行特别防卫权的犯罪。
①  正确
②  错误
【多选题】 以下哪些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①  甲用钝器朝被害人头部攻击
②  乙驾车撞倒行人致其重伤后逃逸
③  丙驾车撞倒行人重伤后又碾压至行人死亡
④  丁教练指导5岁儿童游泳,后独自玩手机没有照看儿童,导致儿童溺亡
【多选题】 下列哪些行为应认定为抢劫罪一罪?( )
①  甲为报仇将杀父仇人杀死后、取走其身上的8000元现金
②  甲持刀拦路行抢,故意将受害人杀死后取走其财物
③  甲在抢劫过程中,为压制被害人的反抗,故意将被害人杀死,取走其财物
④  甲实行抢劫罪后,为防止被害人报案,将其杀死
【多选题】 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罪中的制品的含义是指( )
①  A.珍贵野生动物可辨认部分
②  B.加工而成的产品
③  C.野生动物的尸体
④  D.野生动物生育的幼崽
随机题目
【单选题】 2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①  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②  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③  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④  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单选题】 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①  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②  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③  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  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单选题】 2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①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②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③  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④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单选题】 2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①  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②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③  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④  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单选题】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①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区别
②  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③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④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单选题】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①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②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③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④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单选题】 2.实践的主体是()
①  绝对精神
②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③ 
④  人的意识
【单选题】 3.实践的客体是()
①  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②  客观物质世界
③  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④  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单选题】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①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②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③  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④  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单选题】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②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  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④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