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下列对犯罪停止形态的认识错误的是( )。
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
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着手实行犯罪
在犯罪过程中,可以成立犯罪预备、犯罪未遂,也可以成立犯罪中止
犯罪停止形态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判断题】 故意犯罪的完成形态是犯罪既遂。
①  正确
②  错误
【简答题】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单选题】 《刑法》第23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犯罪未得逞”是指( )?
①  犯罪结果没有发生
②  犯罪行为没有实施完毕
③  犯罪目的没有达到
④  行为没有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单选题】 《刑法》第23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犯罪未得逞”是指?
①  犯罪结果没有发生
②  犯罪行为没有实施完毕
③  犯罪目的没有达到
④  行为没有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多选题】 根据犯罪主观要件、犯罪形态的理论分析,下列关于犯罪中止的表述哪些是错误的?( )
①  甲为杀人而与李某商量并委托购买毒药,李某果然为其买来了剧毒药品。但10天后甲放弃了杀人意图,将毒药抛人河中。甲成立犯罪中止,而李某不应成立犯罪中止
②  乙基于杀人的意图对他人实施暴力,见被害人流血不止而心生怜悯,将其送到医院,被害人经治疗后仍鉴定为重伤。乙不是犯罪中止
③  丙对仇人王某猛砍20刀后离开现场。2小时后,丙为寻找、销毁犯罪工具回到现场,见王某仍然没有死亡,但极其可怜,即将其送到医院治疗。丙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
④  丁为了杀害李四而对其投毒,李四服毒后极端痛苦,于是丁将李四送往医院抢救脱险。经查明,毒物只达到致死量的50%,即使不送到医院,李四也不会死。丁将被害人送到医院的行为和被害人的没有死亡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所以丁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简答题】 犯罪预备形态的特征?
【多选题】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而( )的行为。
①  排除犯罪障碍
②  准备工具
③  制造条件
④  消除犯罪痕迹
【单选题】 客观上不可能完成的某种犯罪,犯罪分子却自认为能够完成而自动停止犯罪的,( )
①  应认为犯罪未遂
②  应认为犯罪预备
③  不认为犯罪中止
④  应认定犯罪中止
【多选题】 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 )。
①  犯罪的预备阶段
②  犯罪的实行阶段
③  犯罪行为尚未实行完毕的情况下
④  犯罪行为已经实行完毕的情况下
【多选题】 关于犯罪未遂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①  甲以杀人故意将郝某推下过街天桥,见郝某十分痛苦,便拦下出租车将郝某送往医院。但郝某未受致命伤,即便不送医院也不会死亡。甲属于犯罪未遂
②  乙持刀拦路抢劫周某。周某说“把刀放下,我给你钱”。乙信以为真,收起刀子,伸手要钱。周某趁乙不备,一脚踢倒乙后逃跑。乙属于犯罪未遂
③  丙见商场橱柜展示有几枚金锭(30万元/枚),打开玻璃门拿起一枚就跑。其实是值300元的仿制品,真金锭仍在。丙属于犯罪未遂
④  丁资助林某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但林某尚未实施相关犯罪活动即被抓获。丁属于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未遂
随机题目
【判断题】 孩子哭闹时不说“不要哭”而说“妈妈陪着你”同时拥抱一下孩子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富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解决一个个问题后的愉悦感,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
①  正确
②  错误
【多选题】 交互式白板软件EasiNote 可设置不同学科场景,分别是()
①  A物理
②  B英语
③  C化学
④  D语文
【多选题】 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有()
①  A独立自主性原则
②  B发展适宜性原则
③  C保教结合原则
④  D综合性原则;启蒙性原则
【多选题】 教师指导角色游戏应注意()
①  A尊重儿童的意愿
②  B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开阔眼界是发展角色游戏的基础
③  C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
④  D根据儿童游戏的情况,参与到游戏中,促进儿童游戏情节的发展
【单选题】 我国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生活管理的人员称为()
①  A保育员
②  B教师
③  C阿姨
④  D保姆
【单选题】 幼儿教师是生活中的妈妈,学习中的老师,游戏中的伙伴。体现了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  A纯真美好
②  B教育效果的长期性
③  C幼儿教师的劳动是精神生产
④  D多重角色
【判断题】 不要打扰专注做事的孩子,要有预警,让孩子有准备的结束自己的活动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1-3岁是孩子口头语言表达的关键期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错误批判性思维即是凡事问“为什么”,想要知道来龙去脉,而非我们说的否定意义
①  正确
②  错误